第A06版:探索

走好中国医药创新的破壁之路

——在2025年新质生产力系列大讲堂第二讲上的演讲摘录

  □江宁军

  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基础雄厚,创新步伐日益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不仅能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也是无锡牢牢抓住新质生产力发展机遇的重要着力点。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级,需要政府从产业链、创新链发力,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提供一系列配套支持,包括人才、资金,以及支持基础研究、科研转化、临床研究等的硬件和优惠政策。

  药物创新呈井喷式增长

  近代以来,得益于整体卫生水平的提升、疫苗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以及医学进步与整体环境的持续优化,人类平均寿命快速提升。有预测显示,未来几十年内人类预期寿命有望突破100岁。然而,全球范围内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依旧广泛存在,肿瘤、肥胖、免疫及神经领域等疾病推动着全球医药市场总量继续高速增长。

  目前,药物创新呈井喷式增长。药物创新主要聚焦在新靶点发现与多靶点联用的生物学开山、药物类型赋能、给药方式优化三个方面。治疗范式正加速迭代,同类竞品上市明显加速。跨国药企也开始内卷,比如PD(L)-1等很快从一代“卷”到了二代。

  创新药研发耗时耗钱,随着人工智能日益成熟及普及,AI正逐渐成为降本增效的新利器,可以应用在靶点发现、小分子药物发现、生物标志物开发等多个研发环节。AI在提效、创新两个维度已初步证明其价值,未来还将帮助药企更精准地破解疑难疾病的治疗技术难题。

  近年来,中国正快速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但从整体来看,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在多个层面存在明显需求,尤其是国家安全、国民健康、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四个层面。这些需求也正推动产业补短板、强弱项,例如强化应对重大公共卫生和国安事件的能力、重点突破核心环节、开发满足本土需求的新药好药等。中国创新数量和质量都在迅速提升、技术类型覆盖广泛,但仍面临诸多瓶颈,例如生物医药专利质量尚有提升空间、高水平临床试验机构资源紧张、临床试验设计创新性不足、临床研究专业人员缺乏等。

  中国创新药正在加速“出海”

  近年来,中国创新药加速“出海”。以恒瑞为例,在过去两年半中,公司围绕最大化创新价值这一目标,积极开展多项海外合作,合作模式灵活多样。目前,恒瑞主要以三种标准模式推进国际化合作,并对其他战略性合作持开放态度。

  首先是对外许可。对外许可从概念与流程上来讲相对简单,即通过与潜在合作伙伴对接,依据其财务实力、领域专长、对产品的未来规划以及出价等,遴选出将产品价值最大化的授权对象。当然,后续还需处理税务等一系列问题,需与相关部门紧密协作。

  第二个途径是建立新公司,即NewCo模式。去年5月,恒瑞与贝恩资本联手,围绕三项减重管线在美国打造了新公司Kailera。这是中国药企迄今牵头的最大NewCo交易,潜在总价值约60亿美元。除传统首付款,恒瑞还持有Kailera19.9%的股权,让恒瑞在海外临床开发和商业化中享有话语权和参与度,如通过纳入中国患者加速全球实验,对公司和产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个模式是战略性合作。最近,恒瑞宣布与全球知名药企GSK达成合作,共同开发12个项目,体现了深层次的协作机制。此次合作不仅依托恒瑞全面的产品管线和高效率、高质量的研发体系,也创下了中国药企商务拓展合作金额的最高纪录,有望带动中外药企在早期研发领域展开更多维度、更深层次的合作。

  中国创新药“出海”模式整体呈阶段式发展态势。从“1.0产品授权驱动”正迈向“2.0国际多中心临床”,预计未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向“3.0国际化营销网络”进发。

  国内外生物医药集群对标及启示

  不少政府在促进医药创新方面提供了优秀实践案例。例如,美国马萨诸塞州政府通过建立良好的公私交流、合作生态,推动大规模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当地政府通过资金等多项支持,吸引大量企业及CEO落户,促进人才集聚与创新生态优化。新加坡则强调精准招商和提升服务,针对不同规模企业设立相应扶持机构,实施差异化扶持政策,成功吸引多家全球头部企业入驻。

  国内近年也涌现出诸多成功案例。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拥有一支高度专业的招商团队,能深入理解企业需求和痛点,具备很强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性。无论是注资市场化风投、还是主导孵化器项目建设,政府均提供了切实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并成功吸引大量人才落户苏州。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则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紧密合作,围绕监管沟通缺乏和初审材料复杂等痛点建立相应的解决机制,通过现场指导、流程优化等措施有效节省时间成本,进一步激发创新药械的研发活力。

  总体上讲,创新药企普遍希望获得一系列与产业相关的优惠和促进政策,包括财税政策、研发优化政策和人才政策。财税方面,希望政府提供企业开办补贴、研发投入补贴、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口设备采购补助等;研发优化方面,希望持续优化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发放博士后工作站牌照等;人才政策方面,希望提供安家费、外籍人才永居政策等。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要同时匹配相应的软硬件环境。例如,在产研“硬件”方面,需有能承担总部功能的高能级办公区及写字楼;研发方面需有核心科研引领机构、“拎包入驻”的实验室等;生产环节需有半定制化厂房、综合成本有竞争力的能源供给等。在“软件”方面,需要搭建战略咨询、数据调研、财务税务等服务体系;在研发环节,需匹配具备相关背景的物业团队和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估值等服务体系以及聚焦新兴技术领域的研发辅导团队等;在生产和销售环节,也需搭建起审评机构沟通辅导、产品推介会等相应机制。

  (周邾语嫣根据讲座录音整理,文字已经演讲者审定;图片:宦玮提供)

  演讲者简介

  江宁军: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首席战略官,拥有40余年医学实践及医药创新经验,目前全面管理恒瑞医药的战略发展、临床开发和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