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探索

提升应急处突能力 筑牢城市平安基石

  □潘艺心

  近年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步入快车道。去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修订通过并于去年11月1日起施行;时隔20年,202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版《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事业进入新阶段。今年夏天,全国多地遭遇城市内涝考验,提升应急处突能力已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课题。对无锡这座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河网密布的现代化都市来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升领导干部应急处突能力,更是关乎民生福祉和发展全局的关键所在。

  认清形势任务

  充分认识提升应急处突能力的紧迫性

  无锡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经济总量大、产业集聚度高、人口流动性强,也是苏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独特的区域地位和发展特点既带来了繁荣,也意味着城市面临多重风险挑战。太湖流域洪涝、台风等气象灾害频发,危化品企业、高层建筑、轨道交通等安全管控压力较大,防控输入性传染病要求较高……各类新型矛盾涌现,带来自然灾害风险、事故灾难风险、公共卫生风险、社会安全风险等。

  面对复杂多变的风险环境,无锡在应急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一些短板。部分领导干部风险意识不足,“平战结合”思维不够牢固;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有待完善;“智慧应急”支撑能力仍需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尚存在薄弱环节。当前,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对领导干部的履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持续提升应急处突能力。

  把握核心关键

  构建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

  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强化实战操作性。按照《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结合无锡实际,加快修订市、区两级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重点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开展预案评估检查,确保各类预案相互衔接、完整配套。建立预案动态调整机制,根据风险评估和演练结果持续优化。

  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做到早发现早处置。健全“市—区—街道—社区”四级风险监测网络,整合气象、水利、公安、交通、卫健等部门数据资源,构建全域覆盖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重点加强太湖水位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企业重大危险源监控等,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

  优化应急指挥机制,提升协同效能。按照“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要求,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职能,优化现场指挥部设置和工作流程。建立部门应急联动工作规范,明确各方职责边界和协调程序,确保应急状态下指挥体系高效运转。

  夯实应急保障基础,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健全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及调运体系建设,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整合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基层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应急力量,构建多元化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应急”大脑。

  聚焦能力建设

  提升领导干部应急处突素养

  加强风险研判能力培训,下好预防“先手棋”。将应急管理纳入领导干部培训必修内容,开设专题班次,重点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解读学习。组织开展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专项培训,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复盘总结机制,提高领导干部主动预判风险能力。

  创新情景模拟与现场教学形式,练就处置“真本领”。开展情景模拟和现场教学,可以依托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等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开发应急处突模拟教学课程,围绕防汛防台、危化品泄漏等典型场景,开展“无脚本”实战化演练。建立现场教学点,组织领导干部深入防汛一线、企业生产现场、应急指挥中心进行实地观摩学习。

  强化舆论引导能力,把握应对“主动权”。将舆情应对作为应急处突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培训领导干部在突发事件中及时准确发布信息、有效回应社会关切、合理引导舆论走向。开展新闻发布会模拟演练,提高领导干部的媒体沟通能力和公共表达能力。

  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树立履职“风向标”。将应急处突能力作为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并纳入年度考核和任职考察。建立应急管理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失职渎职行为严肃问责。同时,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鼓励领导干部在应急处突中大胆决策、积极作为。

  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画卷已经展开,城市安全是卷轴镇纸。面对新征程中的风险挑战,无锡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不断提升应急处突能力,筑牢城市安全防线,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无锡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坚实安全保障。

  (作者系无锡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博士,本文系2024年度全省党校系统教学规律研究专项课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