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探索

聚力提高治理质效,唱响新时代“太湖美”

  □沈建华、唐凯

  近年来,江苏太湖综合治理取得了标志性成果,2024年湖体平均水质30年来首次达Ⅲ类、首次全年达到国家良好湖泊标准,太湖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首次提高到“优秀”等级。但在治理过程中,仍存在着群众参与热度不够高、投入与产出不相匹配等问题,必须坚持党委政府主导,坚持问题导向,发动沿湖厂矿企业、科研院所、街道社区和广大群众深度参与,着力在提高治理质效上下功夫、见实效,唱响新时代人水和谐共生的“太湖美”。

  ■坚持向深度思想发动要质量、要效益

  破除“投入即产出”的粗放思维。投入的产出比、治理的可持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修复程度等硬性指标是衡量治理成效的核心要素。要通过系统培训、典型案例剖析等方式,引导相关职能部门确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精打细算、精准施治”的理念。

  破除“运动式”“一阵风”的治理心态。太湖治理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不可能一劳永逸。要通过思想发动,讲清“两山”理念的科学内涵和实践价值,讲清太湖治理的重要意义,引导全社会充分认识太湖治理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攻坚战。

  破除“与己无关”的认识误区。太湖治理成果人人感知、人人受益,太湖治理工程同样也需要人人参与。要深入开展太湖治理宣传“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活动,讲好太湖治理故事,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将“要我治”变成“我要治”,让“太湖美”成为沿湖寻常百姓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动目标。

  ■坚持向科学精准治理要质量、要效益

  把科学精准施治的基本点放在深化污染溯源与成因分析上。运用同位素示踪、污染物指纹图谱、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入湖河流、重点区域污染来源的精准识别与动态更新。对总磷、氨氮等关键因子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为精准施治提供可靠依据。

  把科学精准施治的关键点放在实施差异化、精细化管控策略上。强化工业集聚区的特征污染物深度治理与在线联网监控,重点推进城镇生活区域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及溢流污染控制,推广生态农田建设、池塘生态化改造等精准减排技术,科学评估底泥污染风险,在关键湖区审慎实施环保疏浚,对生态敏感区实施更严格更精准的修复和保护措施。

  把科学精准施治的创新点放在强化科技赋能与智慧监管上。加密布设水质、水文、气象等自动监测站点,融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多维数据,实现对太湖流域生态环境要素的全天候、立体化、高精度感知。构建预测预警模型,提升环境风险精准预报和提前干预能力。推广使用智能化清淤船、高效藻水分离设备等先进技术装备,提升治理效率、精准度。

  ■坚持向完善治理体系要质量、要效益

  优化跨区域跨部门协同机制。联动周边城市,建立更加紧密的协同协作机制,重点在统一规划、标准对接、信息共享、联合监测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和突破。推动生态环境、水利、住建、农业农村、交通城管等多部门联动配合,建立常态化联合会商、联合执法、信息互通等机制,并强化目标考核与责任追溯。

  健全法规标准与经济政策体系。围绕重点因子控制、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关键领域,制定、修订更严格、更精准、更具地方特色的治理标准。深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基于水质改善、生态贡献的跨区域补偿办法。探索建立太湖流域绿色发展基金,综合运用财税、绿色金融等工具,引导激励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高质量治理项目。

  创新多元投入与建管运维模式。积极推广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受益均衡合理的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太湖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对已经建成的污水处理厂、管网、湿地等,推行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运维模式,建立健全严格运维绩效考核与按效付费制度,改变“重建轻管”的不良倾向,确保设施设备持续稳定发挥减排效益。

  ■坚持向严格监管要质量、要效益

  在考核评价上念好“实”字经。评价体系要“实”,改变过去主要依赖水质指标、工程完成量的考核方式,加快构建以水质改善、污染物削减、生态修复成效为核心,兼顾治理效率、长效机制建设、群众满意度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过程考核要“实”,将精准溯源、科学施策、设施运维、风险防控等环节的落实情况纳入日常监督和年度考核重点;结果运用要“实”,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形成“奖优罚劣”的鲜明导向。

  在常态监督上念好“真”字经。将太湖治理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重点工程项目进展与效益、专项资金使用绩效等作为监督重点,统筹多渠道监督力量,织密监督网络。

  在执纪问责上念好“严”字经。对太湖治理中发现的敷衍塞责、推诿扯皮、弄虚作假、监管不力、失职渎职等行为,特别是对因工作不力导致水质恶化、重大环境事件或治理资金浪费的,必须动真碰硬,依法依规依纪严肃追究;加大典型案例通报曝光力度,形成“警钟长鸣、震慑常在”的问责模式,以更加严明的规矩铁律护航太湖治理质量效益稳健提升,让太湖的碧波美景永驻江南水乡。

  (作者沈建华系无锡市委第六巡察组副组长,唐凯系宜兴生态环境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