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友炜
退休后的自己,用“闲笔”书写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并乐在其中——这是几十年新闻“忙笔”刻下的习惯。
闲来无事,翻阅本人的手记、见报稿、微信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市井烟火缭绕其间,人生百态跃然纸上;邻里温情涓滴汇聚,心底炽热奔涌不息。
百姓总有急、难、愁、盼之事,我便用“闲笔”客观地予以反映、呼吁,促进问题的解决。三年前盛夏的某日清晨,在公交曹张新村(永乐西路)站右侧的弄堂口,我见到这么一幕:邻居小乐光着膀子低着头在做鸡蛋灌饼,一旁的大姐不停地为他擦拭额头上的汗珠。由于市口不好,生意比较清淡,大姐还不时站到马路边吆喝,招揽生意。见到此景,我连忙拍下照片,并在了解基本情况后,配以特写《赤膊上阵为糊口》,发至社区朋友群和退休支部群,图文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小乐家共有姐弟四人,三个姐姐均已退休,小乐那年50岁,无业。姐姐们为他买了三轮车和做鸡蛋灌饼的食材、工具,每天清晨轮流陪他在路边卖蛋饼,帮忙招徕食客。在她们的帮衬下,小乐能够维持生计了,但因无钱办理经营许可证,只能“打游击”出摊。
我将这情况反映至居委会,同时又与几个邻居一起,向市场管理员说明小乐的特殊情况,建议根据中央相关政策,为小乐提供帮助。最终,在各方协调下,小乐在某大酒店外得到了一个固定摊位。自那以后,我晨练路过小乐小摊时,他姐姐总会笑着说:“谢谢你的舆论支持!”
许多外地来锡务工人员为“强富美高”新无锡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的视角中有他们,我的文章里更有他们。两年前,我专门采访了来自张家港的A先生一家。他和爱人在二十出头的年纪就来到无锡,在曹张新村租了一间门面房,主营服装加工。如今,他女儿也有了儿子、有了住房。尽管现在来料定制的生意少了,但A先生一直坚持为居民修改衣裤、为商店代加工,日子依旧过得安稳舒坦。我曾为他写过一篇《一台缝纫机撑起一个家》,并配图在网上传播。除了A先生,我的笔下亦有来锡务工多年的送水工、清洁工、医院护工、拉板车的运输工等,我借助不同传播途径,让他们的真、善、美被更多人看见。
2019年底至2023年初,我在担任单位离退休党支部书记时,及时发现、书写“退休不褪色”党员们身上的闪光点,弘扬正能量。2022年初,我看到老同事李燕的感言中有这么一句话“养老从心做起”,眼睛为之一亮,便结合平日了解到的退休老人实际情况,用生命学、心理学等理论观点加以思考,写成了《养老始于心》的随笔。大意是,要有从容之心,远离昔日纠结事;要有淡定之心,遇事不慌不忙;要有宽容之心,心中无敌。有了这“三心”,方能健康快乐过好每一天!此文在《无锡日报》刊发后,又被《新民晚报》刊发。
太平盛世里,市民自娱自乐的鲜活场景如烟火般漫开,让我忍不住将镜头对准那一幅幅生动画面。某天清晨,我来到红星桥下的小广场,数十名老人正踏着轻松悦耳的音乐节拍,翩翩起舞。我站在高处抓拍,将照片配上标题《阳光下的舞者》,发至多个微信群,获赞多多。省税校退休的杨老师读后,心情激动地给我发来一段读后感:“我们都是80岁的同龄人,心头有事三界窄,心若无杂一床宽;过得开心是王道,能唱会舞身体棒。不怒不惊心宁静,安心养老心情好;心灵深处清明澈,舞出人生更精彩!”
近些年,我有针对性地写了一些就事论理的议论文,旨在扶正祛邪。今年7月,《无锡日报》副刊新增“银龄”版后,我在“说说议议”栏目中陆续发表了《长者社保卡谁保管》《拎包康养需谨慎》《97岁赵老太的养老肺腑之言》《朋友晕倒的警示》等短文,受到了老年朋友的欢迎。
5年来,我采写反映百姓生活的特写、随笔、言论等100余篇,拍摄相关图片100多幅。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老新闻工作者,我“闲笔”不闲,力求更多地为“百姓”鼓与呼。所有的记录都是一种深情而有责任的历史印记。烟火中的文字,文字中的烟火,无不带有浓浓的岁月静好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