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太湖周刊

牛津掠影

  □王建一

  世界大学排名不止一种,各有侧重,学校位次因此起起落落,但英国G5和美国常春藤盟校始终名列前茅。从这个意义上说,牛津是我继哈佛、剑桥之后,参访的第三所世界名校。

  在一个薄雾缭绕的早晨,我们来到了牛津,太阳被雾气笼罩,就像蒙上了一层轻纱,阳光淡淡的。薄雾正是牛津的特色。牛津地处泰晤士河和查威尔河的交汇点上,据说如果在牛津东北部的弥尔顿∙凯恩斯的一座高楼上眺望牛津郡方向的话,可以看出牛津的地形就是一个谷,且四周都是水雾弥漫的湿地。

  踏进牛津,仿佛一下子穿越回数百年前,呈现在眼前的是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钟楼、圆拱屋顶、烟囱和哥特式小尖塔鳞次栉比,没有明快的色彩,略显沉重。据介绍,中世纪以来,牛津大学逐步形成一种学院建筑风格,每个学院都拥有自己的特色建筑。这些学院曾经是不同时期在牛津落脚的学术机构,后来就构成了牛津联邦王国的一个个自治领地。高墙将它们和外界隔绝,那象征渊博知识的殿堂内省地、冷漠地、孤傲地背对着大街。固若金汤的门楼耸立在面前,巍峨的门廊里开着一道窄窄的门,像是进入另一个世界的幽道。漫步街头,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路面大多由磨光的方形石块铺成,不很平整,也不宽敞。大概是为了保持老城风貌,此地很少进行大修,始终以旧模样示人。

  和剑桥一样,牛津的城市和大学融为一体,城市在学校里、学校在城市中。自然与花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每个学院都有各自的花园与园林,甚至还有鹿苑。在这里,你能在最小的空间里阅读到完整的英国建筑史,所有年代都在这里留下了烙印,有着具体代表,可以真切体验到“这座城市像一本打开的关于建筑艺术的书”。

  对我们而言,半天时间怎经得起900多年历史长河的稀释,有限的历史知识瞬间就被溶解得无影无踪。作为匆匆过客,我们实在没有能力分清楚图书馆中的哪一本书是13世纪的、哪一座钟塔是15世纪的、哪一所教堂是16世纪的、哪一棵梧桐树是17世纪的,又有哪一幅肖像油画是18世纪的。走马观花后,我们走进一家专卖纪念品的店铺,铺子里印着牛津大学标识的纪念品琳琅满目:运动服、绒线帽、雨伞,还有钥匙扣、钢笔、纪念章之类的小玩意儿。正巧店里客人不多,我们便与店主攀谈起来。这是个中年男子,很健谈,说现在来牛津的中国客人蛮多的,基本上每个星期都会碰到。问他纪念品卖得好不好,他回答卖得不错,还加重语气说,在英国印有G5标识的纪念品都好卖。

  享有“文化昆仑”之誉的钱锺书先生1935年就入学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攻读文学学士学位,他是庚款留英的公费生。杨绛先生在回忆牛津陪读时,专门讲到了一件趣事:因为钱先生的饮食习惯比较保守,英国的奶酪、牛排、浓汤不合胃口,杨先生担心他吃不饱,影响身体健康,想改租一套带炉灶和炊具的住房,自办伙食,让钱先生吃饱、吃好。于是,杨先生没有和钱先生商量,独自一人出发“探险”,走大街、穿小巷,弯来绕去,最终找到了牛津大学公园对街住宅区。第二天带钱先生去看,结果极为满意,不久便迁入新居。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来得及到钱先生就读的学院打卡参观。其实,和牛津大学有缘的无锡名人还有一位方召麐女士,她也曾在牛津大学玛格丽特夫人学堂研究《楚辞》两年。

  打道回府的时间到了,大家往集合地点走的时候,一位同行者在宽街的拐角处居然碰到了两个熟人。难怪人们喜欢把地球称之为“村”。他们三人在街边抓紧时间热聊起来。午饭时,同行者告诉我们,那两位是一对夫妻,家住新吴区,女儿已在牛津大学读了四年,今年夏天毕业,他们因为工作缘故无法参加毕业典礼,所以提前来学校和女儿欢聚。同行者还说,这个女孩在四年中利用假期参加了各种见习实践和公益社团活动,包括去非洲支教三个月。牛津大学一直信奉通过伟大的创造和利他主义的贡献获得荣誉。大家听后啧啧称赞,既艳羡又感慨,有人开玩笑说,这个女孩很“牛津”!

  离开牛津时,雾气已经全部散去,阳光灿烂。我想,钱锺书先生在作《牛津春事》一诗时,大概也是早春季节,他在诗中写道:“不见花须柳眼,未闻语燕啼莺。开户蒙蒙细雨,故园何日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