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时评

“补贴”的不仅是现金更是信心

  □ 孙维国

  7月28日,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公布,从2025年1月1日起,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这项举措不仅是对民众生育负担的纾解,更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国家对育儿家庭的关怀是实打实、可持续的。育儿补贴“补”的不仅是现金,更是千万家庭对未来的信心。

  现实中,育儿焦虑是许多家庭普遍面临的“隐形压力”。从奶粉、纸尿裤到托育、早教,育儿支出节节攀升;从家庭责任到职业发展,个人时间与精力捉襟见肘。在此背景下,国家育儿补贴制度的落地,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增强了人们的安全感和获得感。

  政策的价值,不在于发放多少补贴,而在于背后传递出的制度温度与社会导向。当人们看到国家将育儿作为公共事务统筹考量,而非仅靠个体解决,才能真正营造出“可以安心养育”的社会氛围。尤为关键的是,这项政策打破了“是否生二孩和三孩”的界限,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凸显出政策的普惠性、公平性与可及性。无论是一孩家庭还是多孩家庭,人人都能在国家的关怀中找到归属感。不设门槛、全面覆盖,体现了公共政策“一个也不能少”的温度与担当。尤其是对经济条件一般甚至困难的家庭而言,育儿补贴不仅能缓解现实压力,还是一种“被看见”的尊重与认可。

  当然,制度的设计只是起点,关键还在落地。一方面,各地应加快建设统一、高效的补贴申请系统,确保“应享尽享、应发快发”;另一方面,也要强化信息公开和政策宣传,减少信息不对称,避免群众“有政策不知情、有补贴不会领”的情况。基层治理能力要跟上,服务意识要提升,真正让好政策走进千家万户、落实到位。

  与此同时,育儿补贴应与其他生育支持政策形成“组合拳”。从产假制度到托育服务,从住房优待到教育资源配置,都应纳入系统性谋划。仅靠一项补贴无法破解所有结构性难题,但正是这些“可见的细节”,构筑起一套“看得见的温暖”,进而塑造一个更加包容、可持续的生育友好环境。

  正如“补贴”一词本身,“补”的不仅是成本,更是动力;“贴”的不仅是支出,更是希望;“补贴”的不仅是现金,更是信心。唯有持续释放制度诚意,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方能真正筑牢家庭发展的信心底座,让“愿生、敢养、能育”在更多家庭中成为现实。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份从“摇篮”出发的关怀能真正唤醒更多人心中那份“愿意为未来而努力”的信念。(作者系公司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