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健康周刊

老人深夜突发头痛 微创手术精准“拆弹”

  “睡梦中惊醒,头剧痛不止,还一个劲儿呕吐,多亏医生抢救及时,才捡回一条命。”近日,64岁的陈阿姨因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命悬一线,无锡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团队紧急施救,凭借“绣花般”精细的微创介入手术,成功为她拆除了这颗“颅内炸弹”。目前,陈阿姨已康复出院,其老伴方叔回想当时的危急情景,仍心有余悸。

  8月18日凌晨3点,正在熟睡的陈阿姨突然被剧烈头痛惊醒,随后反复出现呕吐症状。家人察觉情况危急,立即将她送往市人民医院。医院迅速启动急诊绿色通道,急诊CT检查结果显示,陈阿姨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这正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典型临床表现。经进一步脑血管造影检查后,医生明确诊断其为“前交通动脉瘤破裂”。

  “这类动脉瘤预后较差,必须尽快封堵出血点,严防二次破裂。”该院神经诊疗中心副主任、神经外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孙骏向记者介绍,“颅内动脉瘤首次破裂后,患者死亡率高达30%;若发生第二次破裂,死亡率会飙升至70%以上。每延误一分钟,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因此必须争分夺秒阻止再次出血。”

  面对危急病情,神经外科团队当机立断,决定为陈阿姨实施微创介入手术。手术室内,在直径仅2至3毫米的颅内动脉血管间,团队成员默契配合,将微导管精准送达动脉瘤所在的血管位置,成功彻底封堵出血点。整个手术过程,如同在毫米级的血管“迷宫”中完成精细“绣花”,既顺利拆除了这颗颅内“不定时炸弹”,又最大程度保护了陈阿姨的神经功能。

  此外,通过医院多学科团队制订的个性化围手术期管理方案,陈阿姨颅内的出血被逐步吸收化解,术后未出现任何相关并发症。如今,陈阿姨已恢复正常生活。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应对颅内动脉瘤的关键。”孙骏介绍,颅内动脉瘤并非肿瘤,而是脑血管壁局部因结构薄弱,在血流冲击下形成的“小血泡”,因其随时可能破裂引发致命风险,被称为血管上的“不定时炸弹”。

  “很多患者发病初期,常误以为剧烈头痛、呕吐是感冒或疲劳所致,从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他特别强调,通过头颅CT、核磁共振血管成像等无创检查,就能早期发现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此时进行干预治疗,效果远优于破裂后救治。若市民突然出现突发性剧烈头痛,且伴有恶心、呕吐、头晕、耳鸣等症状,需高度警惕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务必第一时间前往正规医院就诊。(高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