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太湖周刊

吴地热血裹柔肠

  □江凤鸣

  一千多年前,有位在江南做官的书生路过乌江亭,题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落笔者正是大唐风流才子杜牧。

  想到杜牧和他的这首诗,是因为一千多年后,我在电视里看到被戏称为“苏南三傻”的苏州、无锡、常州大战于“苏超”,不仅风流倜傥,而且血性尽露,不禁拍案大叫:杜牧《题乌江亭》要重写续章!

  若真能穿越,我定要请来杜牧,让他看看“苏超”大赛的电视回放。只可惜,我这老汉一时激动,不仅拍疼了手掌,还摔碎了手边的茶壶。

  “苏超”第9轮的剧本足够跌宕,三战两平一绝杀,近期赛事也充满惊喜。外人总说苏南是“吴侬软语裹着棉花糖”,可赛场实况偏要告诉你:吴地的热血藏在《十面埋伏》的琵琶丝弦里,一拨弦就能炸出满场火药味。

  且不说阖闾剑劈大石的狠劲,也不提项羽率八千江东子弟挑战秦庭的壮举,单看“苏超”赛场的球员便知:苏州队水绿战袍似拙政园荷叶,抢球时却能把草皮铲出假山石的棱角;无锡队队服印着运河波纹,绿茵场上比当年运河纤夫还肯较劲;常州队球衣色如天目湖水,临门一脚却藏着淹城遗址青铜剑的寒光。这些比赛,早把“吴地民风暗弱”的标签撕下来,扔进太湖喂了银鱼。

  先说第9轮苏州队主场1∶1战平泰州队的较量,两队攻防像同里古镇“走三桥”般讲究你来我往。上半场第17分钟,泰州队前锋借角球头球破门,进球后还学评弹演员亮相对看台作揖。下半场刚开场,苏州队中场沿边线盘带,连过三人后一脚抽射,球擦门柱入网。可最后10分钟画风突变,泰州队后卫铲倒苏州前锋,按规矩该掏黄牌,后卫却蹲下来揉腿道歉;苏州队前锋一骨碌爬起,拍着对方肩膀表示“么事体”,转头就趁泰州队回防不及时,一脚吊射擦横梁飞出。

  9月7日晚苏州队主场对战盐城队的比赛,把这份“硬气”续得更足。开场11分钟盐城队9号郑文煊就头球破门,苏州队却没慌乱,迅速调整节奏猛攻,28号左骏杰头球破门扳平比分。下半场盐城队连进两球将比分拉到3∶1,苏州队仍不放弃,补时阶段26号边禹豪一脚劲射破门,把比分追至2∶3。最终虽憾负,可球员的拼搏劲与看台上的“苏州红”,组成了最热血的画面。

  再看第9轮无锡队与徐州队3∶3的对攻,场面比黄埠墩前龙舟赛还热闹,6个进球像运河货船般接连撞进龙门。下半场开场8分钟,徐州队靠反击先下一城。无锡队不急不躁,等徐州球员快松懈时,突然直塞传球,前锋像穿桥洞的快艇一样冲上前推射破门。进球后还对着镜头比“666”。最绝的是下半场第63分钟,徐州队连追两球反超成3∶2,徐州球迷刚举起“两汉之源,踢球最燃”的横幅,无锡队就借角球由后卫头球扳平。无锡前锋单刀被扑倒,裁判判点球他却摆手:“不算不算,我脚滑了。”徐州前锋禁区被绊,爬起来先给对方门将递水。

  9月6日,“苏超”第11轮的较量在无锡江阴市体育中心拉开帷幕,无锡队主场迎战连云港队。上半场比赛,两队均无建树。易边再战,第85分钟,无锡队18号卢则灵跃起头球攻门,足球狠狠砸在门柱内侧弹出,全场球迷惋惜的呼声险些盖过体育中心的广播音。此后双方虽仍在攻防两端较劲,却都未能改写比分,最终0∶0握手言和,各取一分。

  赛后离场,不少连云港球迷揣着身份证,直奔此前承诺对连云港市民免票的窑湖小镇、太湖石窟等景区游览。两地球迷的谈笑声此起彼伏,让这场胶着的平局多了几分吴地特有的温情。

  最后说第9轮常州队1∶0绝杀镇江队的经典一战,踢得比天宁寺钟声还提神。全场90分钟,两队像在淹城遗址玩“寻宝游戏”,传球慢悠悠,射门软绵绵。补时第3分钟,常州队左边锋突然像换了个人,带球连过三人,在禁区线上一脚弧线球,球擦横梁下沿入网。最有意思的是绝杀后的庆祝:全队围成一圈,对着四面看台鞠躬,活像刚唱完《玉蜻蜓》谢幕。镇江队球员虽沮丧,也走过来拍肩致意,尽显“输球不输礼”的气度。这场景若让项羽看见,怕是要把“乌江自刎”改成“再踢半场”,毕竟在吴地,较劲不翻脸才是真血性。

  其实细究起来,吴地的“血性”从来都藏在温婉里。勾践卧薪尝胆,靠的是“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韧劲;陆逊火烧连营,凭的是“持重待机”的巧劲。就像“苏超”赛场,苏州队平局里藏规矩、拼抢中显坚持,无锡队对攻藏智慧、赛场露诚意,常州队绝杀藏狠劲、庆祝显风度。

  如今“苏超”常规赛临近尾声,南通队已提前锁定“榜一大哥”位置,而20日的“苏超”大赛也成了焦点。谁能挺进八强,让我们拭目以待。

  有好事球迷已开始预测:苏州队会不会请评弹艺人去客场唱段《珍珠塔》暖场?无锡队的酱排骨会不会成为“赛后和解神器”?不管怎样,有一点能肯定,吴地球员们会继续用双脚证明:江南的热血从不是泼出去的,而是像杨梅酒般酿出来的,越陈越烈、越品越劲。

  杜牧若活到现在,怕是要再写首《再题苏超》:“吴侬软语非无骨,绝杀藏于笑谈中。莫道江南多温婉,球场一脚见英雄。”毕竟“苏超”赛场踢的是球,显的是千年吴地“绵里藏针,柔中带刚”的精气神,就像太湖浪,看着温柔,拍在石头上,照样能溅起三尺高的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