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太湖周刊

旧书今犹在

  □吴仁山

  每天傍晚散步到家后,我总喜欢一个人坐在书房中,随意翻阅书架上的旧书。它们陪伴我走过了数十年的悠悠时光,年少懵懂时,我从中汲取智慧和教诲;鬓发染霜时,它们带给我愉悦和慰藉。

  这百余册旧书,大多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版发行的,其中,有些是朋友赠送的,有些是自己购买的,还有几册是我念中学时的课本和课外书。因年深日久,书页均已泛黄,看到自己在书页上留下的圈圈点点和批注,感觉又回到了那些与它们初次相逢的时刻。我是读着纸质书长大的,对这些旧书充满感情,也格外珍爱,所以虽多次搬家,但从未动过舍弃它们的念头。

  爱书的习惯源于我爷爷。爷爷念过几年私塾,平时喜欢看书。我年少时,每个寒暑假之前,爷爷总会叮嘱我:“一定要把书背回来,不要丢在学堂里。”爷爷不太关心我的考试成绩,但特别在意我有没有爱护书、平时看了哪些课外书。爷爷常说,每本书都是有灵魂的,要学会珍惜,不能随意抛弃,特别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书,更要诚心爱护。在他的影响下,父亲和我都爱看书,并且爱惜书。

  在我珍藏的旧书中,有我家四代人都看过的高尔基作品《在人间》。此书通过主人公阿廖沙的成长和奋斗经历,表达了对未来社会公平、人性高尚的乐观期待,认为“一代会比一代强”,激励读者在逆境中坚守信念、追求光明。如今,这本名著在我家有两个版本,一本是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繁体字版,另一本是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简体字版。

  我最喜欢的几本书中包括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不仅通读过几遍,还时常会在闲暇时,选择性地挑几篇出来精读。我叹服于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精妙的叙事技巧,也从他构建的神秘世界中领略到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美好。虽然文字读来诘屈聱牙,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荒诞不经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在现实与幻想之间游走,我找到了释放压力、放飞思想的良方。每次翻阅此书,总有新的感悟。

  数十年来,我也不断探索、实践科学读书的方法,比如通过学习茅盾先生的“三遍读书法”、华罗庚先生的“厚薄读书法”等,我真正理解了阅读要“入心入脑”的道理,阅读质量不断提高,理解境界不断升华。在读书过程中,除了被书中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情节所吸引,书中优美的词句、真挚的情感,宛如潺潺流淌的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田,让我陶醉。再者,读的书多了,便有了写作的欲望。我持之以恒地读书,退休后便热衷于写作。

  旧书虽旧,却永远散发着清新迷人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