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太湖周刊

以创新之笔,描绘“旅游即城市”的新人文图景 (中)

  ●城市更新赋能

  提升旅游城市的休闲能力

  “慢旅游、轻休闲、微度假”已成人们的旅游生活取向。提升城市的休闲能力和度假功能,正是旅游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的休闲能力是指城市具备的服务居民、满足游客休闲需求的能力,包括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休闲服务,创造城市休闲节点、休闲空间和休闲方式的能力。城市更新行动正是提升城市休闲能力的机遇和动能。城市更新是一种对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进行整治、改善、优化,从而实现城市文化传承、环境品质、产业结构、休闲功能和生活空间全面提升的建设活动。

  近几年来,我市持续开展城市更新行动,成效显著,并呈现出自己的特色。一是工业遗存空间和时尚生活空间的“新旧共生”,如在钢铁厂旧址上诞生的运河汇,红旗造船厂旧址华丽转身的红船场,百年蚕丝仓库改造而成的北仓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二是城市休闲空间和历史文化街区的“品质提升”,像运河公园、南尖公园的焕然一新,南长街、南下塘休闲街区的里巷延伸;三是文化生态环境和休闲生活空间的“主客共享”,在如诗如画的梁溪十里画廊,在流光溢彩的环城古运河走廊,我们看到居民和游客共享美好生活的生动景象。

  城市更新行动,不仅对于彰显城市颜值和气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是提升城市休闲功能、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新动能,也是建设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的新赛道。面向未来,当以匠心和创新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在行动中更加注重将文化赓续、时尚活力、休闲功能等融入城市生活空间的改造和提升。在老旧街区(厂区)更新改造中,保护文化遗存,优化功能布局,提升公共空间品质,焕新文旅消费业态。如在南市桥巷片区、健康路后西溪片区的改造中,焕新人文故居和商业业态,凸显城市文化IP和商业休闲特色,打造城市文化客厅和城市休闲中心。如在江尖公园区块的改造中,运河文化和工商文化交汇,以时尚表达“城市记忆”,共享生活方式;在老东门片区城市复兴项目中,融合文化、艺术、运动、生态和商业功能,构建景区化、复合型的人居环境和休闲场景。同时,践行新人文经济和城市美学,以具有无锡特色的“锡式更新”,创造美好生活的“无锡样本”。

  ●科技定义文旅

  焕新旅游城市的消费场景

  从风景走向“场景”,文旅融合和旅游消费进入“场景时代”。沉浸式体验,是通过环境渲染、内容IP、数字技术和场景打造等手段,营造的一种身临其境的场景和全神贯注的状态,使旅游者完全融入、沉浸于情境之中,并获得深度体验,产生愉悦消费。场景化消费,是指通过构建特定场景和情境满足消费者沉浸式体验需求的消费模式,其本质是整合技术、文化、服务等要素形成多维交互的消费空间。旅游经济是一种体验经济,无场景不文旅,无体验不消费,沉浸式体验、场景化消费,本质上是产品升级、体验升级和消费升级。2025年春节期间,无锡拈花湾景区因一条“最炫烟火迎新年”的AI创意短视频全网刷屏;清明小长假前,“AI塔”场景惊艳亮相,让景区游客量和二次消费大幅增长。以科技定义文旅,依托科技新动能,营造文旅新场景,促进文旅新消费,正是文旅产业和旅游城市发展的新路径。

  科技赋能文旅,推进传统文旅景区赋能升级,用心打造沉浸式体验的“新场景”。我市的传统旅游景区面临产品迭代、体验升级的挑战和机遇,挑战,即不迭代,就淘汰;机遇,即新科技、新场景。以数字技术表达传统文化,激活生态资源,焕新体验场景,提升情感共鸣;以新文旅、新场景、新体验引导新消费;让游客从“观看者”向“参与者”乃至“价值共创者”转变;使传统景区从凸显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体验价值,走向提升时间价值、空间价值、经济价值;核心即拉动新消费,特别是二次消费。这也正是文旅景区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科技赋能产业,推进文旅产业的业态创新,精心创造沉浸式体验的“微场景”。万物皆可沉浸,百业皆成场景。一条历史街区、一处文博场所、一座商业综合体、一项文体旅赛事、一个美丽乡村、一个研学营地,甚至一家美食餐馆、一家咖啡书店……都可以文化赋魂、科技赋能、创意赋新、服务赋情,创造消费微场景,提供情绪共鸣和沉浸体验,让游客为沉浸消费、为体验买单。以每一个微场景,讲好无锡故事、演绎“锡式生活”,提升文旅消费。

  科技赋能城市旅游,以科技点亮“太湖明珠,江南盛地”,倾心营造沉浸式体验的大美场景。让文化和生态交相辉映,以科技和美学赋能引领,精心营造太湖美境、运河佳境、灵山胜境、蠡湖诗境、鸿山奇境、拈花禅境、梁溪画境、梅里盛境、惠山幽境、阳山花境、荡口情境等大美场景,从全域旅游走向“全域场景”,把“太湖美”“江南好”演绎得至臻至美、无与伦比,让旅游者流连忘返,在沉浸中体验,在场景中消费;进而推动无锡城市向着国内“顶流”、世界知名的旅游度假目的地城市迈进。(王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