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文以载道 声以传魂

——访《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唐文治》作者朱光磊教授

  朱光磊,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所著《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唐文治》,是详述唐文治生平经历与学术思想的人物传记,于唐氏理学及文章学之阐发尤具创见。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拍摄纪录片《风雨国学魂——寻找无锡国专》时,我们采访了这位来自先贤故里的年轻学者,听其解读无锡国专之教育脉络,阐释唐调吟诵之文化意蕴。

  教材:经史子集

  朱光磊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后认为,无锡国专以经、史、子、集四类原著作为学子课业的核心教材,其体系化建构之特质,在近代国学教育中尤为鲜明。他介绍,“经”主要是唐文治编的《十三经读本》。“史”包含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以及《资治通鉴》等,典章方面有《通典》等。“子”类则为儒家系统之外其他思想家的著作,比如老子、庄子的著作。当时浙江书局出了一套书,名叫《二十二子》,也是他们的教材。此外,唐文治自己编了《宋五子大义》,后来改成《性理学大义》,讲的是宋代理学,囊括了北宋周敦颐(周子),张载(张子),程颢、程颐兄弟(大程子、小程子),以及南宋朱熹(朱子)的思想。“集”部卷帙最丰,有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和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等。

  由此可见,无锡国专的教材,以经史子集的原著为本,由此形成系统而完整的国学教育体系。朱光磊还点校整理了唐文治的文章学著作《读文法笺注》《国文阴阳刚柔大义》《国文经纬贯通大义》,他坦言:“当年无锡国专的教材有些是校长唐文治先生亲自编的,保留了大量的圈点,这为学习者提供了极好的范本。”

  吟诵:人文合一

  若说教材是唐文治传承文脉的“文本之基”,那唐调吟诵便是其“声韵之魂”。《尚书·尧典》所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可谓是吟诵最为古老的记载。我们现在接触到的读书法和语言艺术更多的是朗诵,而吟诵则是最具中华传统特色的读书法。朱光磊在研究传承读文法方面颇有建树,著有《唐调诗文吟诵二十讲》《古诗文苏州吟诵教程》。

  谈及唐调吟诵之源头,朱光磊娓娓道来:“唐文治先生之‘唐调’,其根可溯至孔、孟。孔子于《易传》言‘修辞立其诚’,孟子论‘知言养气’,此等思想后传至桐城派,桐城派遂提出‘因声求气’之理念。所谓‘因声求气’,即借声音探寻文章之文气——而文气者,实为作者精神与道德修养之外化也。此理念经曾国藩传至吴汝纶,吴汝纶再传于唐文治。唐先生承此脉络,更予以发展与实践,提出‘古文四象’之说,将文章分为太阳、少阴、少阳、太阴四类,复以吟诵声音之高低缓急相配,使声韵与文气、精神相互贯通。”

  如何理解唐调的独特价值?朱光磊以唐文治的“三十遍读文法”为例:“要求学生们读文章要读三十遍,第一个十遍,是通过吟诵求文章的形,从外在慢慢向内在去靠拢。第二个十遍去求文章的情,第三个十遍是求文章的神。这个时候吟诵者和文章就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了。”对此,朱光磊还作了详细的解析:“我们现在中学语文教学做阅读理解,文章是客体,我是主体,文章是文章,我是我,这只是第一个十遍的要求。在吟诵第三个十遍的时候,我就与文章的作者合一了。吟诵如同角色扮演,比如,我在读《前赤壁赋》的时候,我就是苏东坡,如果我读《岳阳楼记》,我就是范仲淹。这就意味着我情感的发动是和这些名篇作者的情感相通的。”借由这个方法,吟诵者感受到往圣前贤在写这些名篇时的心理活动和情感表达,长此以往,可以提高吟诵者的道德修养水平,这也是唐调吟诵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唐文治提出“正人心、救民命”,而吟诵也是他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路径之一。关于这一点朱光磊是这样解读的:“选择好的文章吟诵,通过古代圣贤的文章,去体会他们的道德情感。临摹古人情感的时间长了,吟诵者的人文素养、道德情感也就提升了。当吟诵者自觉意识到自己也具有和古代圣贤一样的良知良能与情感发动之后,那么这种能力就不再局限于文章上,而应该产生经世济民的道德实践。”

  非遗:文化浸润

  唐文治之唐调吟诵,今尚存1948年于上海灌录之唱片。朱光磊聆听唱片后的感受是:“唐老夫子当时年纪已经很大,但还是声如洪钟,有金石之声。据他弟子回忆,先生吟诵之时,有声震屋瓦之势,其丹田气脉之深厚,可见一斑。同时唐老夫子又有昆曲的底子,咬字发声极其考究,所以听唐先生的吟诵,是一次非常完美的艺术享受。”

  唐调现在是江苏省级非遗项目,唐调的诗文吟诵,自有其独特的节奏韵律,吟诵时需依文体、内容而异。朱教授举例:“如《诗经》之《关雎》,四句为一基本调式,而吟诵《楚辞》就与这个调有所差异。唐调最负盛名者,不是吟诵韵文,反而是吟诵散文。散文中儒家经典的是一类调子,类似于唐宋八大家之古文则是另一类调子,后者的古文调正是唐调精髓之所在。”

  吟诵伴诗文而生,在古人研习诗文的过程中,曾发挥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自先秦至晚清,此传统读书方式绵延不绝,传承有序。朱光磊感慨:“古人吟诗作文时,声气贯穿作品,后人借声音模拟,就能比较容易地融入情境,这是文字阅读难以替代的文化浸润。然而这一传统读书法如今已基本被舍弃,着实令人惋惜。”朱光磊现在还担任苏州市沧浪吟诵传习社社长,始终致力于唐调吟诵以及苏州吟诵传承的推广,希望能让此传统“活”起来,让年轻一代在聆听与模仿中,感受典籍的温度,体会古人的心境。(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