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中医题材的古装剧或小说里,初入行的学徒总是从一笔一画地抄方开始,以前看的时候总觉得疑惑。最近我从图书馆借来一本中医书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动手抄录处方,抄到第10个时,突然觉得理解了抄方的深意。
抄方哪里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分明是沉浸式的学习过程。一字一句抄写时,眼睛盯着药材名称、剂量和配伍,大脑也随之运转。遇到不熟悉的中药,会下意识地翻书查阅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看到不同药方里相同药材的用量差异,会琢磨这背后是否与病症轻重、体质差异有关。就这样边抄边学,那些原本陌生的 “黄芪”“丹参”“决明子”渐渐变得亲切,对“君臣佐使”的配伍逻辑也有了初步的感知。更重要的是,抄方的过程也是理解的过程,慢慢能领会到处方中每一味药的用意——比如针对高血压的方子中,为何有的用天麻平肝潜阳,有的用葛根生津通络;治疗心血管不适时,为何常将丹参与三七搭配使用。这让我更能理解中医“对症下药”的精髓,也懂得了方子并非一成不变,根据病情在基础方上灵活加减,这正是中医的智慧所在。
过去没有便捷的记录工具,让徒弟负责抄方,既能帮师傅分担工作量、节省时间,也让徒弟在耳濡目染中学习诊疗思路。而如今科技发达,电脑文档省去了手工抄录的烦琐,不过对于我这样的中医爱好者而言,抄录时的思考与琢磨,是隔着屏幕无法替代的。
我抄录药方并非想做医生,而是聚焦于日常能买到的药食同源之品,琢磨着如何将它们融入生活。比如用大蒜、生姜搭配醋,做成糖醋蒜、糖醋姜,既是餐桌上的美味佐料,又能起到温胃散寒的保健作用;抄录的银耳糖醋方、桂花花生醋方,食材常见、制作简单,据说对调节血压、养护心血管有益。这些由食品组成的方子,让我竟有变身“家庭健康调理师”的成就感。(盛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