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梅子黄时雨

专家支招:经常通风,最好密藏,报纸能派上用场

黄“霉”天,家中图书字画咋保管?

图书馆恒温恒湿的古籍库

无锡昨日入梅,梅雨季里阴雨连绵、闷湿难耐,不光人体感到不舒服,纸张也怕湿热,易发霉、生虫。家家户户几乎都有图书,有些家庭还藏有重要的图书、字画等,梅雨季里该怎样妥善保管这些纸质品?昨天记者向无锡市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和无锡市收藏家协会求教,请专家支招。

图书最怕霉与蛀

得益于无锡荣氏及社会各界的慷慨捐赠,无锡市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长三角古籍“富矿”,馆藏线装书30万册。其中,古籍(即1912年以前的线装书)10余万册,国家级珍贵古籍有109部,古籍馆藏规模在省内地级市中长期位居第一。“江南多雨,湿度较高,尤其到了黄梅天,保护图书,特别是古籍有难度。”无锡市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王进雄说,图书最怕发霉和虫蛀,因此防霉、防蛀是图书保管的要点。

1990年前后,当时的无锡市图书馆所在地老钟楼里,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古籍发霉、虫蛀事件,王进雄对此印象深刻。位于崇安寺的老钟楼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老建筑为砖木结构,一下雨就较潮湿。尤其是木头柱子易吸水,待天气好时,里面的湿气会慢慢释放出来,导致书库湿度常年较高。古籍外部一般套有函套,函套由糨糊粘接,糨糊里含有淀粉,一下雨,便引发了大规模的发霉和虫蛀。那次损失了很多古籍函套,很是可惜。

后来,图书馆组织人力把所有古籍翻了一遍,将书页中的虫卵全部刷掉。王进雄他们还跑到当时的北塘粮库学习防蛀知识,将整个库房封闭,用敌敌畏熏蒸的方法最终解除了虫患。2000年,无锡市图书馆位于太湖广场的新馆落成,图书保管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2012年,无锡市图书馆的古籍书库改造完成。这里由专人看守,有恒温恒湿的空调,书柜都是防蛀的樟木柜,整个物理环境保持恒定。为了保护古籍同时保障读者利用古籍的权利,市图书馆已实现部分古籍的数字化,并购买了《四库全书》等古籍出版物方便读者查阅。

古人晒书可借鉴

平常人家不可能有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的专业库房,如何防止图书发霉、被蛀?王进雄提到了古人晒书。他解释,这里的“晒”并非是把书放在大太阳下晒,而是在黄梅天前,把书籍放在通风的房间里,让自然风流动,使书页中的湿度降低。通风半天或一天后,再将书籍放到相对封闭的箱子或小房间里。如果是特别重要的书籍,还可以用报纸包裹起来存放。报纸为油墨印刷,有一定的防霉防蛀效果,又能吸湿。字画的保管与书籍类似但不尽相同。

无锡市收藏家协会会长陈瑞农是古书画鉴定专家,对于字画的防霉防蛀有经验。据介绍,梅雨季节气候潮湿,虫菌繁殖很快,书画极易生霉,因此,最好梅雨前就将书画收起来。而收之前一定要让书画彻底通风透气,掸去书画表面的灰尘,然后紧紧卷起,放在密封的画匣里。这点跟保管图书类似。对于一些没有装裱的书画,可以将其卷起来装进一个真空包装袋,等梅雨季过了再拿出来,分摊开来晾晒,但要避免阳光直射,防止纸张变色发脆。

据了解,即便是在梅雨季,房间也要经常通风,降低温度。为防止害虫定居繁殖,要常挪动图书。藏书较多的家庭,每年春末或秋末要全面清理一次。存放图书的柜子中一般每层中要放置樟脑精(一般不用樟脑丸),防治虫害。保险起见,也可以在梅雨季里密封书库。贮藏书画的柜子、箱子,密封性能一定要好,在箱子的四角放樟脑精,书画宜用牛皮纸包好收藏。在湿度大的天气,不要开启箱、柜,更不要打开书画。

(晚报记者 张月/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