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力铭 许成宇 文 |
徐徐清风吹,悠悠运河淌,台儿庄古城,位于京杭大运河的中心点,肇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繁荣于明清,素有“天下第一庄”美称。然而,就在1938年,古城繁华付之一炬,三万将士埋骨黄沙,随之闻名于世的,是一座血战不屈的“战争之城”。
为了解这场战争更多细节,我们驱车前往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到达纪念馆时,正赶上几所当地中小学组织爱国教育,一眼望去,尽是稚嫩的孩童面容,平时所厌烦的叽喳喧闹,竟不觉将此地积郁数十年的战争阴霾扫去了不少。
馆前有三十八台阶,寓意战争的时间定格——1938;二十四根立柱撑起白色天棚,象征着中华民族顶立天地;主体建筑前方正中处,矗立的正是台儿庄大战纪念碑,碑名由原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细细观摩,字体遒劲大气,以黑岩为衬,与天棚相呼,浑然衬出一种金戈铁马、肃穆庄严的气势。
步入展览馆内,两侧陈列着台儿庄大战时中日双方资料、文物千余件,越往里走,气氛越沉凝,一张张照片、一组组文字、一幅幅画面、一件件实物,交织出那场81年前的战火纷飞:1938年春,日本侵略者3万精锐师团席卷而来,飞机、大炮、坦克车、毒气弹等精良装备不计其数,我抗战将士虽有10万之众,武器却仅仅只有步枪和大刀,面对强敌,是拼死战还是屈辱退?
“城存与存,城亡与亡!”透过史料上冰冷的铅字,仍然能感受到王铭章师长当时的坚守与决绝,藤县保卫战,王师长壮烈牺牲,300多名重伤士兵饮弹殉城。“做敢死队要钱干什么?我们打仗是为了不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做日本人的奴隶,是要争取民族的生存。”跨越漫长的时空,战士奋勇的面影依然鲜活,57名敢死队员,最终仅余11人……
生而为战,马革裹尸,为国而死,死得其所!想必这是当时所有官兵的心声,信仰在绝境中汇聚,胜利在鲜血中绽放,从攻城守卫战到对每一个制高点、每一条小巷子的肉搏战,耗时半月,中华健儿成功用血肉之躯堵住了侵略者的肆虐炮火,打破了那“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展览馆的最后,是一面英烈墙,密密麻麻记录着先烈英名,一眼望去,颇是震撼,可据讲解员介绍,这面墙所书之名仅是三万英烈的很小一部分,大多数人因时间久远姓名早已无法考证,可我想,不管如何,那些无名之人与这些有名之士当之无愧同一个名字——中国军人!
参观完展览厅,我们移步影视厅。播放的是当年外国战地记者拍摄的纪录片段和参战将士访谈录,泛黄的色调、简陋的拍录、低沉的“台词”,没有当前影院大片的精彩制作,却因为真实同样直指人心。隔座不远,一位年轻的父亲指着影片郑重告诉孩子:这是中国的伤口,但也是中国的骄傲。
因时间原因,我们选择了全景画馆进行最后的参观,画馆是18边形的筒式建筑,中心是圆形的观览平台,四周是高16.5米、周长124米的全周形画面,巨幅画面与逼真的地面塑型有机结合,配有特殊的灯光和立体音响,战斗气息极为浓烈。我们绕平台一步步地走着,四周画面一帧帧地变着,走不多时,竟仿佛置身于当时之境,炮火连天,狼烟四起,我们听到了将士呐喊,看到了勇士奋战,嗅到了战士铁血,胸膛不禁有点热涨,恨不能重返战场、奋勇抗敌、纵死无悔!
走出纪念馆,感触到温暖的阳光,心情才渐渐平复,又经过纪念碑的时候,正看到另一组军校学员在组织重温入伍誓词活动,严整的军容、郑重的军礼、铿锵的誓言,尽显对先辈的尊敬和缅怀。
是的,缅怀,追寻,铭记,是每一个新时代革命军人聆听血脉、传承信仰的必由之路,我们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