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松林 文 |
在对话文学经典中,以稠密的思想元素,迸射知性与感性的互动相融。作为一位有方向感的本埠资深作家、评论家,张颂炫勾勒出《抹不去的刻痕》。这本书的质感朴素,作者用理性与抒情展开了谋篇布局的纵横开阖,它不同于一般的读书评论,有别于纯粹的散文,也不是闲适的随笔,而是三者的兼容。这种多维的融合,在直率与灵性之间,滋生出异质化的创新文体,那种和颜悦色的耳语,在行云流水的墨痕里,自然是抺不去的。
在这个喧嚣、功利、物质化的生存空间,能静下心来读书作评,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这缘于作者对纯文学的坚守。《抹不去的刻痕》是继《笔底波澜》《湮没》《秋色斑斓》之后的又一力作。这本书内容涉及俄苏俄文学、欧美文学等,呈现出个性化的品鉴水准,而率先亮相的,就是作者酷爱的俄苏文学。全书共49个篇,有11篇是写的俄苏俄文学,可见占比之重。这是一种经典情结,更是一个作家穿越时空与文学大师们的共鸣。
本书的特点,第一是以清晰的哲学思维来考量经典,首先是“历史的和美学的”辩证统一。他在《俄罗斯文学的底色》里,开篇首句就道出了人性、良知、忏悔、信仰。“如果不是在这之前已经读过《古拉格群岛》,读到此书中的“五月天”“抄家”这样的章节,是会感到毛骨悚然的。现在想来,是不是从那个时候起,就埋下了此后社会剧变的某种必然性?”可谓见解独到。中国人的冬妮娅情恄,是曾经有过的理想主义时代的余晖闪耀,世俗之潮吞噬了英雄主义的刚烈。冬妮娅会不会从历史尘埃中穿越出来,和她同时代的保尔、卓娅、舒拉再度相聚呢?这种哲学追问,他(她)们作为一个时代的“形象”大使,值得人们仰视,因为,这个世界还是存在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并不都是一地鸡毛。
第二,以缜密的美学思维树起向上向善的艺术指向。作者撷取了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大咖:高晓声和汪曾祺。作者与高晓声有过交往,当年曾在运河饭店切磋文学。他在书中坦言,《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的火爆,让高晓声本人也颇感意外,但又在意料之中,因为作家对苏南农村有着极为深刻的认知,验证了笔墨当随时代的正确性。同时,作者用实诚的笔墨聚焦了几位本土作家。读了丁一的《序跋集》,他心生感慨,一位在国内散文和散文诗领域卓有建树的文学家,挤出宝贵的创作时间,乐于为后生晚辈的作品集写序作跋,甘做绿叶,还愿意掏钱为前辈出书,了却故人夙愿。在作者笔下,好人丁一的善良与率真呼之欲出。
第三,以挥洒的开放思维凸显艺术密度和审美追问。纵轴上,从上世纪初的文学经典到本世纪初的精品力作,娓娓道来,指点经纬,在这样跨越百年的长河中起承转合,需要庞大的知识储备。横轴上,他巧绘主体的沧桑得失,树起立体式的文学风骨,无论是普鲁斯特、萨义德,还是鲁迅、萧红、丁玲、冯其庸等,无不在作者独特的眼力下,集聚成新的视角。书中耀眼的思想亮片俯拾皆是,尤其是准确把握精神脉象,以特殊的文学感受力步入创作者的心灵田园。这本书中对欧美文学的解析,对港台文学的剖析,无不闪耀出一串串真知灼见,吃了鸡蛋还去了解那只下蛋的母鸡,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的强旺言语生命。
所谓境界,是作者在学养、人格等诸多方面的修炼与积淀。这部新作,是作者思想、情感、心灵的一次美学旅行,这种精神徒步同样能行稳致远,毕竟,“作家靠作品”。
《抹不去的刻痕》,张颂炫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