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二泉月·心情

无憎恨不热爱

  | 庐外 文 |

  李商隐,字义山,是晚唐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律绝兼长,成就可谓卓著。李氏少年早慧,成名日久,却不幸深陷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颠沛潦倒,以悲剧谢幕。或许正因如此,义山诗歌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佳作迭出、广为传诵,但其部分诗歌隐晦迷离,用典僻冷,难于索解,以致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义山名篇很多,诸如《锦瑟》《无题·昨夜星辰》《无题·相见时难》《嫦娥》《夜语寄北》等等。而下面这首五律《北青萝》,算不上他最有名的诗作之一,不过也颇有意味。诗曰: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四十个字,却未必浅显易懂。历来释诗者都说,此诗是诗人失意仕途、苦闷徬徨之际,试图从佛教中寻求解脱,而游山访僧得其所悟,无非是说“不再纠缠于爱恨,而怀淡泊从容之心面对荣辱进退”。

  义山约生于813年,卒于858年。史载,他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十岁失怙,十五岁始应举,十六岁移居洛阳,二十四岁进士,二十六岁授官,后屡起屡落。从其履历看,李氏在二十岁后、进士授官前,曾入王屋山学道求学,盖延续二三年。北青萝山即在王屋山中,由此推测,此诗应写于833年后、837年前。此时,李氏纵有挫折,尚不致失落至此,而有所谓大彻大悟。从诗意看,诗中也未见得有太过强烈的苦闷彷徨,更多不过是触景生情、感遇述怀。(或曰,此诗乃义山828年所作。想来十五六岁少年若即勘破世界微尘,则纵慧而不祥。)

  “世界微尘里”,语出《法华经》,曰:“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事,全在微尘中。”正因世界在微尘中,又何苦以爱恨自扰。《楞严经》也说:“人在世间直微尘耳,何必拘于爱憎而苦此心也。”看来世界微尘里,是不值得爱与憎了。历来注者多持此论。然而,说教是一番,实践是另一番。义山虽言淡泊超脱,貌似万念俱寂,实则不过一时遣兴,属自我安慰、自我欺骗,其一生行止又何曾忘了爱恨。历史的吊诡之处恰在于,李义山从北青萝下山后,一辈子就跳不出是非、脱不开爱憎,在爱憎里终其一生。这绝不是一语成谶的宿命,而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顾随先生在谈到微尘爱憎时,深不以李诗为然,一语道破——“没有一个艺术家是满足于眼前的现实的,惟其不满,固有创造;创造乃生于不满,生于理想……憎得愈强,爱得愈强。爱得有劲,憎也愈深。”

  无憎恨,不热爱。艺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没有憎的厌恶,怎么会有爱的执着。因为憎,才懂得爱,才为爱而坚持。爱憎分明而能辨真伪、识忠奸、择善恶。不管大千世界如何渺小或浩瀚,生命因为热爱才会有创造和生长,因为热爱才能生机勃勃,永不萎缩。而所有的爱,无不出离于恨,超拔于恨!

  无憎恨不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