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俊 文 |
女儿渐渐长大,跟我说了几次想去北京看看天安门,我实在是没时间陪同,妻拗不过女儿,看上去也指望不了我,决定趁着这次暑假独自带女儿去北京玩几天。她们一去,我倒成了“空巢老人”,周末向来叽叽喳喳的家中迎来了难得的冷清。我躺在藤椅上,一阵清风划过脸颊,这感觉竟与我儿时夏日在家中的春凳上午睡如此相似。我突然就想回到村里去看看。
我一直都是一个说走就走的人,如今“空巢老人”一个,更无顾忌。驱车来到村里,刚下车,一阵热浪袭来,不禁佩服儿时的自己,同样的高温下竟从无惧意。犹记得儿时暑假作业一般都是刚放暑假没几天就做完了,接下来就是一个字:玩!省得问家里大人伸手要钱,我们有自己的小办法。把各自家中的啤酒瓶去村里的小店里退了,换个两三块大洋,一人买支赤豆棒冰,多出来的钱甚至还能买包牛肉干啃啃,好不自在。
村里的小店一般都开在村子的正中间,这样各家各户去都比较方便,我那里也不例外。记忆中通往小店的路是一条宽不超过一米的石子路,蜿蜒曲折,而小店是在一间平房里,四周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正是“曲径通幽处,小店花木深”了。店门口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字牌广告,仅用红漆写着“小店”两个字,说来也并不显眼,但“酒香不怕巷子深”,相比于街上的小卖部,小店胜在热情的服务和“方便的交通”,大家都愿意到这儿来买东西。小店两间门面,并不宽敞,店主阿姨叫“芬芬”,当时虽不是什么大美女,但也长得清秀干净,两个标志性的酒窝丰富了她的亲和力,村里人来买东西,她总是有说有笑,跟人聊会儿家长里短,有人赊账她也不在乎。现在想来,小店里的商品其实并不多,基本都在门口的一个玻璃柜里,而我们小伙伴最在意的无非就是话梅、“咪咪”、牛肉干,还有些膨化食品,另外就是旁边那个冰柜了,清凉棒冰、赤豆棒冰、奶油棒冰,大热天吃上一支,简直是人间美味啊。小店门边的墙上打了一口木质的墙体柜,一格一格的,基本都是摆放些油盐酱醋,香烟老酒,可别小看这些东西,当我们啤酒瓶资源枯竭的时候,要想买棒冰吃,可就靠着帮妈妈买油盐酱醋,帮爸爸买香烟老酒哩!这样找下来的零钱顺理成章就是跑腿钱了,嘿嘿。
现在再次踱步到了小店这里,小店的外墙已粉刷一新。两个小孩打闹着从小店里跑出来,差点撞我身上。
“对否起对否起……”小孩用方言跟我打着招呼。
“没事,小店开着吗?”我随口问道。
“开着啊,你从哪儿来啊?”小孩问道。
“我就住在这后面几排哇。”我答道。
“从来没见过啊。”“好奇怪的叔叔。”两个小孩嘟囔着。
我走进了小店,好不凉爽!小店虽还是平房,但店里明显大变样了,一台立式空调“哗哗”地工作着,地上是大理石,墙上也贴了瓷砖,可比记忆中敞亮多了。玻璃柜没有了,变成了几排货架,商品也是琳琅满目,每一排货架口头都有指示牌子,“零食”“日用品”“酒水饮料”等等。收银台上“微信”“支付宝”二维码、POS机一应俱全。“芬芬”阿姨倒是一眼就认出我了,还是笑盈盈的,还打趣说我当警察当得家都不用回了。
虽不再是记忆中的模样,但看着小店越来越好,心中还是充满了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