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铁军 文 |
曾生活过25载的荣巷东浜40号老宅,有百余平方米的后院。那时,院子里种着桂花、玉兰、天竹等观赏植物,还有鸡毛细菜、丝瓜、菜椒、长豆、四季豆、黄豆等蔬菜。夏天,总会选择最佳时机,在长竹竿顶端扎上镰刀来采摘丝瓜。
丝瓜藤上有螳螂、采蜜的蜂,长藤成了自然遮阳伞,至傍晚,向砖地上浇上几桶井水。此时,一天的疲劳一半被凉意俘虏。晚上家人围坐在藤下的小圆桌共进晚餐,那其乐融融的感受现在成了一种回味。
每年扎丝瓜藤,借用邻居西山墙一只铁钩,作为连接二楼阳台的一个重要支点。姐弟仨取来稻草一起搓草绳,搓绳技巧是幼时在农村爷爷亲手传授的,乡下自留地里四季豆、长豆、丝瓜等爬藤类蔬菜都离不开草绳。
草绳细而结实,选稻草要细实,搓绳双掌心相互摩擦,掌握轻重快慢,逆时针搓之,均衡地加稻草,过渡性定要把握好,无缝对接,让草绳外观无稻草头尾痕迹,成品的绳子紧密,外形美观。
荣巷老宅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初建时,是一座十分精致的花园,四季有花。在院的东南角有一小水池,见方五六平方米,四周还有石刻围沿。六十年代,我们一家随父母以房西的身份入住。花园逐渐趋向菜园,兼观赏型与实用型为一体。
在这座老宅里,房东荣先生荣师母夫妇含辛茹苦养育五个子女,第三代的十个孩子童年也是在老夫妇身边度过的。
看着小伙伴们的成长,同样亦看着房东勤劳种植菜园的身影,也许是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家在两块不到10平方米的自留地上也种起了简单的蔬菜,居然亦有劳动成果。
印象至深的是每年一季的丝瓜,从买苗、播种、浇水、施肥、搭棚、采摘、留种丝瓜……享受种植的全过程。
看着小苗渐渐长高长长,慢慢爬藤,到爬满草绳棚,形成一片绿色,看着丝瓜开花,结成幼瓜、小瓜、成瓜,心里是一种无比的满足,品尝在舌尖简直是一种享受,既环保又绿色,凝聚着辛勤的劳作。而把丝瓜筋脱子、洗净、晾干、分段后,乃洗碗、搓背之上品。
房东小女婿是无锡机床厂的技术工人,手特别灵巧。他成了丈母娘的好帮手,挑河水、挑粪、翻土、搭棚的重体力活几乎在下班后、星期日包揽了,博得丈母娘的赞许。
每年清明前后的鸡毛菜,房东种得尤为好,在几平方米的一块地上,从下种、生长、成熟,10天左右周期就可能为盘中佳肴了。
清晨站在菜地旁,春风拂面,吹来一股泥土的芬芳和鸡毛菜特有的清香。从诱人的气味到鸡毛菜洗净后下大铁锅,与高温菜油翻炒瞬间喷发出的那种香味,是一种最大的满足。
每当赶做午饭的时候,荣先生在灶膛烧火,荣师母在灶头上掌勺,铲刀与铁锅“咔咔”的摩擦声,灶膛内稻草 “噼啪”的燃烧声,锅内 “嘟嘟” 的煮烧声,荣师母用那习惯而娴熟的尝菜咸淡的动作,有时弄得我在自家厨房内直流口水。
房东荣先生的丝瓜棚面积比我家大好几倍,品种同样是短而粗的炮仗丝瓜,特别清香。我现在菜场买菜,时常能见到此种丝瓜,我会毫不犹豫地下单。也许怀有一种特有的情结。有时,当我见到上了年纪的自种自卖的菜农,便会自然想起荣师母那勤劳耕作的身影。
搭建蔬菜棚是件细活,竹竿要结实,插入地下的竹竿底端要用刀具削尖。用力插入,竹竿插成两排,对称竹竿尖端用横式竹竿连接绳子系紧,也可用细铅丝用老虎钳拧紧,以保证支撑爬满藤结上果的重量,还要经得起较强台风雨的侵袭,一旦菜棚倒塌,损失那就大了。
爷爷的示范和荣家的熟练操作,让我“无师自通”,在我家不大的自留地上,竟也搭出了令父母满意的蔬菜棚,一根根长豆、四季豆有模有样、千姿百态地生长在菜棚的时空里。
此种农家活,现在已经只能在农家乐中去体味,或加入“阳台种菜族”中温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