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金大 文 |
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午后,从遥远南方飞回来的燕子,歇在父母门前的电线上,排成长长的一字,一边梳理着羽毛,一边叽叽喳喳,唠叨个不停,似乎在互相问候,谈论一路迁徙中的辛苦和遭遇,又仿佛在商量去哪里筑巢安家。休息够了,它们成双成对地飞走了。
父母住的是前带挑檐的平房,伸出的挑梁上是平铺的水泥楼板,下面是宽阔的走廊,墙、梁、水泥楼板之间形成了角落。自从房子造好后,每年都有燕子在角落里筑巢安家,生儿育女。有一年,一只顽皮的,羽毛尚未丰满的小燕子从窝里掉了下来,燕子父母急得团团转,嘴里不停地叫唤,就是没办法让小燕子回到窝里。母亲把它捧在手里,在它翅膀上系了根红丝线,搬来梯子,把它送回了窝里。燕子长大后飞走了,只留下空空的燕窝。也许是年久失修,燕窝从角落里掉了下来,墙角上只剩下窝的影痕。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燕子念旧,一般会回到友善的旧主人家,修补老巢,老巢不在会重新修筑新窝。
果然,两只燕子直接飞到了母亲住房屋檐下,朝着挑梁墙角观望,又双双飞贴在墙角的旧窝处“测量”。母亲发现了燕子翅膀上的红丝线,急忙告诉父亲,去年掉在地上的小燕子回来了。父亲有些不信,几经观察得到了确认。
燕子飞回到房梁上,一阵交头接耳后,便箭一样地飞了出去。不一会,燕子衔着泥巴飞回来了,在旧窝处开始重新筑巢。
燕子飞出飞进,不厌其烦,一次又一次地衔泥,不过几日,就造出了非常精美的“新家”。
燕子安家后,成双成对,出出进进,不是在窝里,就是在梁上,亲亲昵昵,呢喃不停。父母的生活,也在燕子的呢喃声中一天又一天地过去。
母亲是个爱唠叨的人,总是说,燕子是益鸟,一只燕子一生能除掉无数害虫。家里有了燕子,就不用担心蜘蛛遍布,虫豸横行。
在我老家,老一代的人特别喜欢燕子来家里筑巢定居,凡是有燕窝的人家,不小心碰掉了燕子窝,会特意在燕窝的下面钉上木板,希望燕子来年继续在此安家。燕子的到来,给主人家带来欢乐,没有见到燕子归来的人家,心情会感觉不爽,情绪也会低落。
燕子是鸟类中最懂人心思的,与人总是保持不太近,也不太远,若即若离的距离。由于这样的态度,才使它没有像画眉、鹦鹉一样成为人类的笼中之物,依然能够在浩瀚的天空自由地飞翔。曾经有人笼养过一对燕子,关在笼子里的燕子,不吃不喝,不几天就饿死了。
新窝落成,燕子白天出去觅食,吃饱了双双泡在窝里睡觉,醒来不是在梁上就是在院子的围墙上呢喃,比生死相依的恋人还亲热。
秋天,刚学会飞翔不久的小燕子,跟着燕子大军开始迁徙。在迁徙飞翔的途中,无论弱小的、强壮的都无所畏惧,飞过高山,穿过河流,冲破重重险阻,飞到世界的最南边。
为了下一代,燕子们又会义无反顾地翱翔在蓝天,经受暴风雨的洗礼,躲过强敌的“追杀”,不远万里来到适合它们繁衍的地方。
父母经常对我们讲他们小时候也像燕子一样,一会东,一会西,一会南,一会北,过着迁徙流浪的生活,受尽压榨,受尽欺凌,直到解放才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还有那些春节前后往返的民工,不就像迁徙的燕子,不辞劳苦,奔波在家和打工点之间,他们和燕子一样有着坚强的品质,多让人敬佩,叹服!
燕子和人类和谐相处已很久远,两者相伴共生,度过了无数岁月。父母在一年年老去,挑梁角上的燕窝也筑了一次又一次,我不知道每年回来的是否还是原来的燕子,但它们就像我父母,依旧坚守着故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