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宋唐 文 |
1
暑假刚刚结束,约了几个闺蜜一起喝茶,本来说好的见见面叙叙友情,却硬生生变成了一个吐槽大会。
一个闺蜜的孩子马上上小班,她抱怨自从有了孩子,人生完全不能掌控,没有时间睡觉,没有时间逛街,整天在屎尿屁中打滚,买的最多的是奶粉和尿不湿。她对另一个人说,你多好啊,孩子都上二年级了。
另外一位闺蜜张大了嘴巴,反驳:别身在福中不知福了,现在你只要管吃管喝。我们上了小学的才烦恼哪,一会儿老师布置个作业叫孩子画画,一会儿学校主题活动要参加,这些都是父母的事儿。至于每天必备的作业检查,签字、背诵什么的,心平气和简直不可能!说完拿起桌上的咖啡一饮而尽,似乎这样才能让她苦闷的心绪稍事平缓些。
我听了深有感触,家里有个马上小升初的孩子,整个生活都是围绕着孩子转。家里,父母、公婆不分场合地不断念叨:现在可是关键时期了,你们两个大人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其他的事情先放一边……
学校老师所有的话都是这样开头的:不要给未来的小升初留下遗憾,接下来谆谆指出你家孩子哪里不足,哪里需要提高和改进……
同事朋友们见面不是问你这段时间去哪儿玩了,又发现了什么新餐馆,而是急切地问你这次全市统考,你家孩子考了多少分?在哪里补习?
然而,我们却无奈发现:把所有的时间、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的时候,效果并不那么明显——
孩子的成绩忽上忽下像过山车,让人揪心不已;亲子关系似乎也不太融洽,孩子有事不愿意和你说,要么嫌你啰嗦,要么把自己关房里;自己觍着脸没话找话,孩子一句“我都知道了”就让你下半句话咽进肚子里;你成了他最熟悉的陌生人……
由于自己将大部分精力投在孩子身上,和伴侣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似乎没有之前那么亲密了。因为整天为孩子焦心,自己的心态起伏不定,连带着工作也受到了影响,感觉一切都不对了……
这是怎么了?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2
妈妈们试着从自己身上寻找答案。
在自己的学生时代,我们希望父母不要过多关注自己,能够给自己更多的空间和时间,不喜欢在你周围唠叨不停,不喜欢围着你嘘寒问暖,不喜欢见面就问你考了多少分,不喜欢动不动就说“你看别人家孩子”,不喜欢父母翻笔记本,翻文具……甚至《小欢喜》中乔英子的妈妈给她房间装了一个高级的隔音墙。
你可能说,都是升学压力下的不得已。但深究,每个人都有努力上进的本能,都有积极向上的自我期待,这是我们数万年进化的基础,刻在DNA中不灭的烙印。
而过大的压力,无所不在、无时无刻的关注反而会阻碍了孩子们正常的心理,内心的反叛情绪不断累积,最后干扰孩子们的正常发挥,能考80分的孩子突然崩溃,考个50分都有可能。
当我们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有没有问过孩子们,他们需要这样密不透风的爱吗?对他们来说,这已经不是甜蜜的保护,而是个沉重的负担。
站在学习这个赛场上,需要孩子们自己奋勇拼搏,一往直前,即使没有名列前茅,只要不离场就是胜利,而我们就只要在跑道旁做一个啦啦队员,为孩子加油鼓劲就好。
3
生活不只有孩子和老公,更多的是我们自己。满足自己、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才不会要求别人用同等心态补偿你,进而才能拥有轻松舒适的关系。
不要把所有的事情大包大揽,而是学会放手,尽量安排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给自己舒缓减压。不论是聚会喝茶,还是逛街旅游,还是瑜伽舞蹈,让自己的生活轻松快乐起来。
把自己的情绪、身心、工作都安排好,你才能让自己感受到各种实实在在的美好,充满无穷的正能量。我相信,孩子会更加喜欢那个学识水平一流、身材挺拔、温柔可亲的妈妈,而不是只知道围着他打转,不能答疑解惑还特别唠叨的妈妈。
爱自己,需要我们学会更多地表达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一味的指责抱怨,以受害者的角度来看待自己。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愿意就是不愿意,不隐藏自己,更不委屈自己。这样,才能造就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而不是动不动就情绪失控。季杨杨的妈妈刘静就是很好的典范。
爱自己,需要我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成长的需要,把家务的机会分点给老公和孩子吧。让他们在家务中体会动手能力的成长,体会劳动的快乐和辛苦,体会你的不易,也让他们有空间来展示对家庭的作用和责任。
爱自己,需要我们更多地关注自己,了解自己的需求,满足自己的愿望。不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家庭中,有限度地把自己放第一位,关心自己。只有内心充满了安宁祥和,才能慢慢放下身上的求全责备、吹毛求疵,和所有人和谐共处。
当我们能够做到爱自己时,你会发现,虽然我做的没有以前多,但是孩子和老公却和我更加亲近,家庭更加和睦,生活更加美好了。
孩子的成长不是谁牺牲谁来完成的,而是大家共同成长,一起进步,这才是一条既成全孩子,更成全妈妈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