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友伦 文 |
鸣虫唱歌流萤飞是农村夏秋季节的一道风景。鸣虫,是指会发声的昆虫,大多会飞。
不少鸣虫发出的声音很好听,像在唱歌。但你可能不知道,鸣虫的歌声并不是从口中唱出来的,更难能可贵的是,歌者还都是雄性。后来我读了有关科普文章才知道,鸣虫的歌其实并不是唱给人类听的,而是它们在生长成熟后,为追求异性发出的一种求爱讯号。
进入夏天,鸣虫就开始唱歌了,那时唱得最响亮的歌手是蝉。
雄蝉的腹部左右两侧各有一块半月状盖板,内有鼓膜,在鼓膜和盖板之间留有空腔,因此,当鼓膜振动时,蝉鸣就发出来了。蝉常藏在树荫里,全身黑不溜秋的几乎和树干同色。为此,它在沉默时是很难被人发现的。
蝉有好多种,我们这里最多见的是黑背蝉。黑背蝉叫声嘹亮,但只会哇哇地喊,歌声一点不好听,上了年纪的人听了反而觉得心烦。还有一种叫青壳知了的,歌声稍要婉转些,但也只是重复着知了知了!这一句“知了”很有禅意。“蝉”,也许就是由此得名的吧。那时,我们这些孩子谁懂“禅”啊?只想捉蝉。
孩子们用刚洗出不久的生面筋粘在竹竿头上,没有水份的生面筋黏性很强,碰啥粘啥。捉蝉都是听声寻踪,发现叫声正欢的蝉后,我们就把竹竿头悄悄伸到蝉的翅膀上,蝉就被粘住了。被粘住的蝉哇哇大叫着反抗,但最终还是被俘虏了。听大人说蝉能捕捉蚊子,我就把捉到的蝉放在蚊帐中。但后来发现帐中的蚊虫并不减少。蝉只是乖乖地歇在蚊帐上,从不挪窝,有时也会跟着屋外的蝉一起哇哇地唱歌。
在夏季还有一种鸣虫叫纺织娘,纺织娘白天不发声,只在晚上唱。
纺织娘全身翠绿,常藏在瓜棚或茂密的杂草中。由于长着迷人的绿色,在白天的绿色丛中很难捉到它。只有到了晩上鸣叫时,才能循声前去捕捉。
我把捉到的纺织娘放在床下的瓮中养着,每到晚上,它就“咔咔咔”地唱起来了。
立秋后天气转凉,鸣虫的叫声也渐渐低哑起来。但有一种鸣虫却在这时刚刚出生。那种鸣虫不大会飞,但唱得好歌,并且一定要到秋后的晚上才一试歌喉,故也称秋虫,它就是蟋蟀。
蟋蟀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一亿多年了,也许它的翅膀早已异化,如今用来唱歌的就是翅膀。它的翅膀振动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也就各异。一翅岂能两用,因此飞行就不再是蟋蟀的强项了。如今蟋蟀的行动主要靠那强有力的后腿弹跳,因此,我们这里也把蟋蟀叫作“弹绩”。
蟋蟀除了唱歌,还好斗。因此,还被人称之为将军虫。就因为蟋蟀好斗,玩虫者就用蟋蟀争斗的胜负作筹码,玩起了斗虫游戏。这样,“斗虫”就也成了一种赌博。
历史上曾有流传,有人斗虫眨眼间赢得盆满钵满而一夜暴富;但也有玩蟋蟀输得倾家荡产、跳楼自杀的,这怪谁呢?但最终还是蟋蟀背上了黑锅,蒙受了污名。
小时候,我也爱玩蟋蟀,但我只是自个儿玩,从不与人争斗。
在农村,常有白露三朝出将军的说法,这将军,指的就是勇武善斗的雄蟋蟀。听说还有比将军更了得的虫王,虫王可是蟋蟀中的王者,平庸之辈见了虫王只有发抖的份。
入秋后,我常在屋外墙边或者荒岗的乱砖瓦砾中翻寻。有时甚至在夜晚提着小马灯到野外循声捕捉。循声很有讲究,这蟋蟀的鸣叫各不相同,之中有唧唧吱唧唧吱的缠绵之声;也有短促嘹亮的瞿瞿之声,一般叫声短促而有力的蟋蟀要更善斗些。我虽然常梦想能捉到虫王,但寻觅了多年,却始终没见到虫王的踪影,就连将军也没捉到过。
我把捉到的蟋蟀分盆喂养,寂寞时就把两只雄虫放一个盆子里看斗。蟋蟀生性孤傲,容不得同类,同性相遇,必有一番生死搏斗,斗不出胜负,它们是决不罢休的。
在夏秋季节的夜晚,还有一种默默无声的小飞虫,它的尾部会发出蓝绿的光。小飞虫在夜空中一闪一闪地飞,很美。那种飞虫叫萤火虫。
夏秋晚上,大人在吃罢晚饭,都会习惯地搬出条凳、躺椅。我们这些爱动的孩子,在那萤火虫一盏盏小灯的诱惑下,大家纷纷行动起来。我们拿着蒲扇追扑萤火虫,刚捉到手的萤火虫尾部还在闪烁着蓝绿的光,我把它们放进各种颜色的小瓶里,睡觉时,就把小瓶挂在蚊帐中。
躺在床上,我就常常望着那霓虹灯似的五彩小瓶遐想……这时,床下的纺织娘也“咔咔”地唱歌了,我常在迷人的光环里、美妙的歌声中进入多彩的梦乡。
如今,农村的老屋已经拆除,农民都已搬到了住宅小区。在小区里,夜空依然美丽,却很少见到飞舞的萤火虫、很少听到纺织娘和蟋蟀们的歌声了,这些虫子都去哪里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