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天,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无锡朱子学研究委员会联合举办的“无锡首届朱子文化促进论坛”在惠山古镇中国泥人博物馆举行。在惠山古镇申遗的重要节点举办该论坛,深挖朱熹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论坛上还传出好消息,惠山古镇上祭祀朱熹的祠堂紫阳书院的复建计划也已提上日程。
朱熹,世称朱子,是中国继孔子、孟子之后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朱子“理一分殊,存异求同”的思想,以及《朱子家训》《朱子家礼》深化社会伦理的作用,已成为东亚文明之瑰宝。无锡也不乏朱子文化的因子,惠山古镇西神广场照壁上“惠山古镇”四个大字就是朱熹的书法体;惠山古镇圣帝殿两侧砖刻朱子书法体“百善孝行先”“万恶淫为首”;无锡的刘氏、黄氏、李氏、陆氏、杨氏的家谱资料和文献资料里发现了与朱熹的关联……
无锡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张中云表示,惠山古镇二期修复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重建朱熹的紫阳书院,这也是无锡对朱熹理学思想的高度认同。无锡首届朱子文化促进论坛的举行,对推动无锡祠堂文化研究的深入和与时代接轨,将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无锡朱子学研究委员会会长朱革新介绍,朱子学研究会成立于今年5月12日,研究会努力挖掘和扩大无锡朱子文化的范畴,将朱子的理念与实践推向新的高峰。
紫阳书院位于惠山古镇上河塘,最早为元代强可仕的居所,“溪山第一楼”为其主要建筑。到了明代,居所为贾应璧所有,名“栖隐园”,园内有池、亭、石、树等园林小景。清康熙年间被商人购得,改为知县吴兴祚的生祠,不久又改为朱文公祠,祭祀朱熹,又称紫阳书院。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太平军,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到了民国,书院失去了教学的功能,又被改为盐务公所。新中国成立后,紫阳书院内院作部队用地,外部改为民居,原貌不存。
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会长鲍坚强介绍,目前,包括紫阳书院在内的上河塘片区祠堂建筑,属于惠山古镇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部位,是历史街区的重要节点。专家学者根据相关遗存史料和祠堂群旧居老人们的回忆,对项目范围内的建筑进行了复建设计,并在2018年3月向市政府提出了包括紫阳书院在内的祠堂历史建筑的修复方案,紫阳书院复建计划将于2020年开工建设。
(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