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来,我国的生物学教育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和变化?11月29日-30日,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举办“生物学教育70年”高峰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生物学专家、老师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中,围绕“回顾与展望:生物学教育70年”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生物学院教授、副院长(主持工作)、科学教育研究所所长胡继飞,就“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生物学教育变迁”作了专家主题报告。他围绕我国生物教育发展的阶段划分进行讨论;概述建国前我国生物课程的历史变迁;并解析建国后我国生物教育的重要变革。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丁奕然告诉记者:“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生物学教育蓬勃发展,而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以前生物学教育的问题和弊端再一次做了修正,在此基础之上,强调生物科学探究、科学概念的解析,让学生能够再次理解。”其实在此之前,我国生物学教育的发展是很坎坷的。丁奕然认为生物学教育未来发展应该回归生物学的理科属性与科学本质,同时凸显生物学关于生命的基本观念,这些理念应当成为未来生物学教育改革的方向。
生物学教育最大的难点在于学科起步比物理化学晚,知识体系比较庞杂。生物学内容涵盖遗传、进化、动物、植物等细分,概念模块也比较多,很多生物老师只发知识清单给学生,让学生直接背诵,学生并不能理解生物学各个模块之间的联系。另外,教学零散也是问题,并没有一条线架构起生物的整个脉络与体系。丁奕然说:“老师教进化这个知识点,却把进化与遗传割裂,不做两者的有效连接,学生理解就不到位。”来自安徽的赵红波已有19年生物学从教经验,他告诉记者:“教学理念在改变,为了让老师教学不过时,我们必须不断学习。现代教学理念的变化,是为了让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是未来教育的教学方向。”
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的生物学教育在实践中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该校的“王荐名师工作室”自2011年创建以来,致力于生物教学研究,坚持以解决教育实践中难题为导向,通过将难题课题化,引导全体成员依托教科研,解决难题,在研究中成长发展。目前,该工作室已经申报成功4项省级课题,成员发表获奖论文超过150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多种实践教学活动,引导成员成为无锡地区知名的生物学名师,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柒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