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和期盼,从幼年到老年,伴随着人的一生。
上幼儿园“全托”班时,每周一早上妈妈送我去幼儿园,周六下午接我回家。妈妈在机关工作,下班时间较晚,有时天已黑了,看着同学们一个个被家长接走,幼儿园只剩我一个孩子,那种等待的心情,实在不是滋味。一次我生腮腺炎,被隔离在幼儿园两周,等待的时间觉得特别长,仿佛过了几年。
儿时,常常等待着过节、过年,在食品匮乏的年代,是盼望着吃和穿,粽子、月饼、团子、八宝饭、蛋饼、鱼、肉、新衣服、新鞋子……上学后,等待的是放学、放假,每周一天的休息,那是我们自由的天地,特别是炎夏和隆冬,教室里没有消暑和保暖设施,40分钟坐下来,实在有些受不了。那时,我们只盼着快快长大,盼着日子过得快一些。
渐渐的,等待又多了一些思念。有几年,妈妈在县里的企业工作,每周一坐船去厂里,周六下午坐船回来。每到周六放学后,我就坐在家门口,盼着开门的声音。遇到大风、大雨特别担心,怕因为风雨船停运,妈妈无法回来过周末。
阿姨家在上海,那时没电话,年迈的外婆通过信件和阿姨联系,这“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落在了我身上。等待来信的日子很漫长,特别是过了本该来信的日子还没收到信件,我就会到大门口去等邮递员,生怕他忘了把信放到信报箱里。
等待亲戚来也是儿时很快乐的事。每当有亲戚来,不仅有好吃的,还会带给我们礼物,那几天家里就特别热闹,无论是否过年,都会像过年一样让人快乐。不仅如此,就是请裁缝来家做衣服,也让我们特别高兴,那等待的日子满是憧憬。
长大后,等待有了不同的内容,等大学入学通知,等工作分配的通知,等着和女朋友约会的日子,等报社给我的稿件回音,等年终评比的结果……
有了孩子后,等待又有了新的含义,把我们儿时的等待,变成了对孩子的等待。等着孩子放学、放假,等着孩子报告考试成绩、拿回各种奖状,等着孩子带来好消息,盼着孩子快快长大。
特别是女儿初中毕业后出国留学,那段时间的等待,久久难忘。孩子那时没满16周岁,而且是第一次坐飞机出国,送她上飞机后,我们一直牵肠挂肚,一直到半夜女儿打来电话,才安下心来。当时通讯还不方便,我们每周一次通话,因为话费贵,每次只讲十几分钟,而寄一封信需要十多天才能收到,我们在漫长的等待中度过了那段时光。
如今,我们还是常常等待。不过,等待常常是甜甜的、快乐的。女儿、女婿常常通过微信告诉我们,给我们快递了好吃的东西,给我们预订了旅游景区的宾馆,以及他们回来度假的日期,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期盼,让我们以快乐的心情等待着幸福的降临。
(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