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二泉月·书苑

亦文亦史,且吟且行

读《万古灵迹善卷洞》

  | 王永良 文 |

  善卷洞,不只是宜兴的,她属于江南,属于中华,属于世界。因为她的历史过于长远,文化积淀过于深厚,编一本善卷洞的书,绝对不是像编一个旅游指南那么简单。

  由本土作家范双喜主编的《万古灵迹善卷洞》,兼顾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把自古至今关于善卷洞的“文化产品”,做了仔细的梳理和精选,给读者呈献了一份营养丰富的精神大餐。读者细细读来,可以获得比较系统的“善卷洞基础系列知识”和“精品级赏游攻略”,而且,你绝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善卷洞景区的神奇、神秘和神圣,使得这本书也“不等闲”。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的老家就在善卷洞旁边。小时候学校组织春游、秋游,往往“首选”善卷洞,所以我和小伙伴们“游善卷”的机会还是蛮多的,次次都觉得新鲜,没有什么“审美疲劳”。读了《万古灵迹善卷洞》,我觉得小时候那点讯息实在少得可怜。原来,她有着那么不寻常的“出身”,是传说中善卷老人的“私宅”(舜帝禅让给他帝位,不受而后隐居于此),故而得名。

  以后的善卷洞身世更是显赫。她和三国时的东吴有着种种联系,有国山碑为证;和唐宋两朝的三位宰相有奇妙的联系,他们先后来此,或为仕途苦读,或游历增广识见,或退隐耕读;和苏东坡有朴素到极致的联系,有《念奴娇·阳羡国山碑怀古》为证;和许多历史名人有这样那样的联系……

  更难得的是,她和中国最著名的四大爱情传说之一的“梁祝”关系紧密。在善卷洞,至今流传一个市民和游客喜闻乐见的节日——梁祝故里宜兴观蝶节。观蝶节不仅成了一年一度善卷洞文化活动的重头戏,也成为了宜兴市乃至我国文旅行业节庆活动的一大特色亮点。

  于是,早已誉满天下的善卷洞吸引了海内外那么多游客前来观光。众游客中不乏文人墨客,他们或深情款款,或激昂慷慨,舞文弄墨,留下来大量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唐宋元明清,代代有诗文佳作对善卷洞称颂有加。像上面提到的几位不必赘言,沈周、董其昌、陈维崧等等大家也都留下了悠游之作;到近现代,像邓拓、周瘦鹃、储南强等等名家大咖更是深情地游,尽情地赞。

  看看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的《从善卷洞出发》,你就懂了什么叫“一见钟情”,而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周瘦鹃直接用“江南双洞第一奇”来情不自禁地夸她的美,著名作家侯鸿鉴的散文叫《天留此美》,是不留“超越”的余地啊。

  说到艺术创作,更是了得。名人书画,雕塑和雕刻,镌刻在善卷洞内外的各种题词,真是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钱松岩、黄若舟、黄养辉、林散之、尹瘦石、王个簃、尉天池等书画大家为善卷洞留下的珍贵书画,被南京博物院收藏保存的“洞天四宝”, 唐朝大司空李蠙为纪念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故事而题写的“碧鲜庵”等等……这些宝贵的遗存,极大地丰富了景区的内涵,也给游人增添了更多的精神滋养。

  作为常年从事旅游文化的研究和推广者,范双喜先生何等聪明,巧妙利用善卷洞的天时地利人和,把这些作品中的精品集中起来,让我们“一书在手,通览全局”,忽而和风细雨,忽而气势磅礴,自始至终在受着一种高尚的文化熏陶。

  读这本书,和游善卷有异曲同工之妙。

  它的框架结构和善卷洞一样,层次既分明又叠架。通览全书,其历史的线性排布和善卷洞一样,虽然上洞、中洞、下洞、水洞各自“独立成篇”,你又完全可以凭借一双脚从头走到底,没有任何阻碍,只有起起伏伏带给你不断的惊喜和惊奇。那么这书和这景便是像有缘一样,般配着,互衬着,相得益彰,两相辉映。

  《万古灵迹善卷洞》就像一只百宝箱,里面装着关于善卷洞的“秘籍”;又像一组收纳柜,将这些宝物分门别类妥帖安置。读它,就像在你的脑海植入一个全景芯片,让你时不时心中灵光一闪,产生向往和冲动;如果是游过善卷洞后再读,那么你会发现绝不是“印证”一下那样简单,而会产生全新的体验,会冒出再游的念头。那时候,你肯定会发觉自己的游历“升华”了。

  不得不说,《万古灵迹善卷洞》对于这个景区的保护、开发也是有着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善卷洞还真的不像有些以盈利为目的的旅游项目那么浅薄,长期以来主管部门始终秉持储南强先生的“初心”:只为保存宝贵的历史和自然遗迹,不一味追逐利益。所以,到善卷洞游览,你不太感觉到它的烟熏火燎,而是沉静优雅。

  初游善卷,你遇到的是知书达理如祝英台的小家碧玉;读过《万古灵迹善卷洞》再游善卷,站(或坐)在你面前的是满腹经纶又神定气闲的大家闺秀。

  到善卷洞打卡去,不妨带上这本精美的《万古灵迹善卷洞》,走得有些倦时,不妨找一处树荫坐下来,对着“实物”看“教材”,切实领略一下陶渊明笔下万古灵迹的桃花源意境,感受一下善卷老人隐居善卷洞的那一份初心。

  《万古灵迹善卷洞》,范双喜 主编,团结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定价:5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