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乐龄

隐藏的“年”,永恒的念

  冬至,这个被历史隐藏的“年”,镌刻在民间的记忆里。

  在我的家乡,冬至前夕,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磨成米粉做圆子。“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美满。母亲总说,圆子是最团圆吉祥的食物,能把牵挂和幸福都包裹进去。儿时的冬天总是异常寒冷,常常清早起来被冻得哇哇哭。此时母亲都会怜爱地把我揽在怀里:“冬至那天多吃圆子,就不觉得冷了。”冬至节,母亲早早起来搓圆子,她把米粉加入适量开水揉捏成圆形长条,再切成一只只圆坯,然后用手掌搓成一个个如核桃大小的圆子。煮圆子要等水开了才能下锅,不然会化掉。汤圆浮上水面,袅袅的香气也升腾弥漫,让人垂涎三尺。搛一个汤圆急急送进嘴,慢慢咀嚼,软软的、甜甜的、滑滑的,温润绵长,食后唇齿留香,我们个个吃得肚儿圆。母亲看我吃得特别香,笑了。这让我明白了,母亲是希望我们健康成长,清香的汤圆寄寓的是对我们未来的期望。后来走出家乡到外地求学,冬至这天总会想起母亲煮圆子的情形。热腾腾的雾气,犹如水袖般悠悠飘逸的精灵,母亲用浓浓爱意将寒冷的世界柔化得温暖馨香,使我永远眷恋着故土。

  “一年冬至夜偏长”,冬至这一天,长夜漫漫、北风呼啸,大人小孩都睡不着,一家人就围炉夜话。父亲娓娓道来的不少古典文学名著是文化荒漠岁月里的一股清泉,温润着我们的心。但我记忆最深的是“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黄香小时候,家境困窘,冬天铺的还是草席,为让劳作一天的父亲不再挨冻,黄香读完书便悄悄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叫父亲睡下。那时,我总是很遗憾父亲的床上有棉被垫着,让我连“温席”的机会都没有。现在想来,还真有些忍俊不禁。

  忽然想起有关冬至的诗词。霜雪凝野、一年将终,作客他乡的游子,在这个漫长的冬夜,谁人不思故园情呢?唐代诗人杜甫的《至后》说:“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在古代,冬至那天,在外的人必须赶回家过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可诗人想回家又脱不开身,于是吐露出离乡背井的酸楚。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孤身羁旅,恰逢冬至,诗人揣测家人牵挂他的心情,这般思念就流注于亲心与己心之间,显得格外温婉、深淳。唐代诗人殷尧藩《冬至酬刘使君》云:“异乡冬至又今朝,回首家山入梦遥。渐喜一阳从地复,却怜群沴逐冰消。”诗人出门在外,冬至夜思家而不能眠,故乡是那样的遥远而又亲近。而今,旅居他乡的游子也和这些诗人一样,最怕过节,因为节日里乡愁“决堤”。虽然现在有些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但那汤圆、那饺子、那割不断的情缘,在或浓或淡地延续着。

  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节气循环。“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腊梅含笑时,春天的脚步就近了。

  (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