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二泉月·文学

裘国骥的绘事芳华

  | 勾吴子 文 |

  时间真是东流水,一转眼,裘国骥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

  这三年里,徜徉于太湖流域的画家们,面对湖山美景,一如既往孜孜以求妙笔生花。生活在太湖之滨的艺术家是幸福的。但是,在当代太湖画派群里,已经少了一员健将——裘国骥的身影。这是一件多么令人痛惜的事情!

  裘国骥先生是浙江慈溪人。上世纪60年代,十七八岁的裘国骥负笈南京艺术学院,勤学绘画艺术,立志不负丹青。此后,他定居太湖明珠无锡,直到2017年辞世。五十多年里,裘国骥一直醉心绘事,在艺术道路上上下求索,留下了精品力作,开出了艺术芳华。

  起先,他潜心于“十八描”,从事连环画创作,前后出版连环画达38套之多。我在我的老师薛令冬先生那里,偶然见到裘国骥的连环画创作底稿,翻阅之下,十分震撼,其人物绘画的精妙,线描功底的深稳,人物形象的传神,让人惊叹裘国骥的勤奋执着和厚积薄发。他画的《商鞅》《西厢记》等连环画,印有“裘国骥”三字钢印,我一直珍藏并翻看玩味,现在成了一份别样的纪念。

  连环画虽然是画种小类,但裘国骥从中筑基以积储绘画内力,他的线描功夫在连环画阶段已臻自如之境,形成了此后韧劲超常、绵延不断的用笔特色。之后,他转向中国画创作。一批批人物画名作,如《糊涂汉》《张果老》《醉钟馗》等,山水精品如《源》《冰雪玉洁最可人》《牧牛图颂》等,花鸟力作如《闲趣》《跃》等等,以自成面貌的笔墨风采,在大众心中留下难以忘怀的“裘氏图像”。

  在薛令冬老师的引荐下,我有幸多次登门拜访,聆听裘国骥对绘画艺术的所思所想。裘国骥讲话温厚实诚。他是一位慈和长者。他总是带着亲切而有磁性的音调,告诉你绘画艺术的魂魄所在。在多次谈话里,我理解,裘国骥的探索和转型是渐进式的,体现他对绘画艺术的思考深度和愿景定向。事实上,他对自己的绘画有很多路径设想并不断付诸实施。他从国学中汲取思想,从禅学中悟到灵感,在笔墨材料上大胆探索,在太湖山水里吸纳灵秀,多种助益绘事的元素一齐熔铸笔端,以此造就自己的绘画风神。他一向非常自谦,说自己只是艺到半山。在晚年,尽管两度中风,行动极为不便,但他依然勤勉钻研,竭尽全力向上一路。事实上,尽管天不假年,但裘国骥已经涂抹出了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和艺术高境。

  裘国骥的绘画风神是:淡雅,秀润,清奇。他画作的淡雅是多用清新色,令人温馨舒适,你看不到他用色的强烈刺激感,用笔的刻意跳荡性,画作基调一如其人云淡风轻。他画作的秀润是充盈水的意蕴,画面常常水墨变化莫测,氤氲满纸,用水用墨到达化境,画出来的水的形态得水之骨相,终成一绝,他的画里尤其是山水画,每一笔好像都能挤出水来。他画作的清奇是构思上的自然和精巧,他每每动笔,总是慢慢想,细细画,渐渐出,一片古味,带点奇拙,最后落笔而成,画面给人似曾相识又仿佛从远古走来的陌生感和天然美。

  他画过很多组画。比如八仙系列,生态老虎系列,醉酒系列,罗汉系列等等,但就山水画板块而言,题材多聚集在太湖山水。无锡是裘国骥的第二故乡。他钟爱无锡湖山,竟至频频入梦的程度。他生前最后一次个人中国画展,主题就是“梦太湖”,他把太湖的山光水态,用一支不绝如缕的老笔梦幻般演绎,展现出清雅奇丽的太湖风光,现在回看,已成绝响,令人能不悲乎?

  尤其是,每到岁末年初,裘国骥总会用他那柔美的笔墨线条,写来图文皆美的贺年卡送给亲朋好友,至今回思,那真是一位老艺术家精美无比的文创小品啊,深深表达着他对人对这个世界的美好祝愿。可是现在,我们再也收不到那样别致精妙的贺岁礼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