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志 文 |
“赶考路”上寻旧梦
话还得从1949年的3月23日说起。新中国建立在即,这天毛泽东及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向北平出发,踏上缔造新中国之路。临行前,毛泽东兴奋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希望考个好成绩”,进京赶考之说于是风靡至今。当年毛泽东一行是从西柏坡出发,经唐县、过保定再上北平的,这条路便成了著名的“赶考路”。依着“重走赶考路”的说法,我此行也是从石家庄西柏坡启程过唐县去保定的。
这天一早,我登上大巴,出石家庄向东北行驶近2小时便到达唐县。唐县是当年著名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如今,在唐县钟鸣山麓建起了白求恩纪念馆,白求恩的生平事迹在此全面展示。
出唐县,汽车驶入清苑县境内,清苑的冉庄是电影《地道战》的故事发生地和拍摄地。讲起《地道战》,在我们这代人来说都是津津乐道的,可以说《地道战》是我们一代人抹不去的记忆。来到冉庄,我身临其境,直下地道而去。起先以为这里的地道不会太长,拍拍电影而已,但进入其中,方知不然。这里的地道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总长度竟有16公里,是名副其实的“地下长城”。
总督府里学问深
出冉庄,再向东北行30公里即到达保定。
走进总督府大堂,一副楹联赫然入目:视民如伤,冀地苍生皆吾子;修己以敬,燕赵精英是我师。直隶总督是地方军政的最高首长,作为清廷的一品大官能以苍生为子、精英为师,体现的是一种谦卑之心。大堂对面是“公生明”坊,背面刻有“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16个字,告诫每任总督不负众生。
过大堂另有一牌坊,上刻有“居官八约”的官箴: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意思是对国君忠诚而不炫耀,对同僚尊重不自大,不争权夺势、追逐功名,办事兴利除弊,说话简明扼要,不结党营私,勤俭节约、清正廉明。
总督府的最后一个院落是总督及其家眷生活居住的地方。后堂门前楹柱上悬挂着曾国藩题写的对联: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充分显示了主人如履薄冰、从容坦荡的襟怀。全联充满人生哲理,也正是这种修养,造就了这位所谓的“千古第一完人”。
白洋淀边新传奇
去白洋淀是第二天上午了。保定城外白洋淀,属海河流域水系,由143个大小不等的淀泊组成,总面积有50多万亩。这里芦荡密布,水系横纵,电影《小兵张嘎》和雁翎队的故事都发生在此。在岸边远眺白洋淀,只见茫茫一片芦荡,不见边际。淀里不时有船只过往,淀鸥从清澈的水面拍翅而起,一派生态景象。
充满传奇色彩的雁翎队,最初只有20来人,后来才发展到180人左右。当年他们使用的土枪都插有大雁的羽毛,而且队形常常成“人字形”出没在芦苇荡和荷花荡,真像一只只展翅的大雁。这支看似不起眼的抗日武装,当年令日寇闻风丧胆。在雁翎队的带领下,白洋淀人民同敌寇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殊死搏斗。雁翎队纪念馆门联所书“六秩回眸一塘荷蕊皆含血,八年抗日满淀芦花尽请缨”真是白洋淀人民当年抗日的真实写照。
如今,白洋淀地区的雄县、安新、容城三县已从保定划出,组合而成国家规划中的雄安新区。
穿行新的雄安新城所在地,令人好生奇怪的是:这里没有想象中的大拆迁、大建设场面,而雄安新区建设国家已宣布几年了,怎么这里还是一片静悄悄的?
原来这正是雄安新区建设的奥秘所在。中央已明确:雄安新区建设是千年大计,要把雄安建成北京的副中心。既然是千年大计,那理所当然不能盲目行动,雄安的规划布局正在科学地、有条不紊地进行之中。新区的建筑、道路、桥梁、停车场、信号灯乃至灯杆、井盖、垃圾桶都是智能的。城市蓝绿空间占70%。在这里基本可实行步行上班,5分钟有幼儿园,10分钟有小学,15分钟有中学、医院,生活方式和便利度都将超出常人想象。雄安的建设是大手笔的,通过高速铁路网,今后20分钟可到北京新机场,30分钟到北京、天津,60分钟到河北石家庄。据说这里将建起世界一流的雄安大学,科研、金融等高层次平台也都在积极筹划之中……
眼望白洋淀,一座传奇的新城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