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二泉月·文学

古运河畔的北塘往事

  | 贾扬 文 |

  我家原住后祁街顾巷,就是现在的黄金海岸大厦身处。

  后祁街顾巷范围不大,只有30多户人家,主要原住户为顾姓,听说也是无锡望族的一支后裔。后祁街顾巷呈T字形,东西与后祁街平行,南北连接前蔡墅巷和后祁街。听说从元明开始,有一支蔡氏从东乡西仓移居此地,晚清时买下大量地块,在此大兴土木,产生了蔡墅巷这个地名。

  蔡氏中实业家蔡缄三的先祖,特别是他的父亲蔡仪庭,曾任清朝盐务官,返乡后在北塘接官亭弄,前后蔡家弄,前中后蔡墅巷等处,购下大量土地和房产,几乎涉及半条北塘街,故有“蔡半塘”之称。蔡氏曾出资修复过北塘大街,因此很有名望。蔡墅巷范围较大,分前蔡、中蔡、后蔡,大多为民国建筑。上世纪六十年代,蔡墅巷居委设在连接三蔡的弄堂内,高墙深院,看上去应该是大户人家被公管的房子。前蔡墅巷和中蔡墅巷在修建春申路和造江尖大桥时被拆除,现仅残留前蔡家弄。我家就在后祁街顾巷T字形的中心,东面是蔡墅巷小学,原为一高墩,记忆中墩上原有一块青石大石碑,当地人称“王大坟”。据曾居住在附近的一位李姓老人叙说,原墓前有一块正碑,碑文为“康熙盐务巡按大人,王敦叙堂,雍正四年检修”,可见官职不小。此碑在文革前做九中操场时被平掉。原墓范围较大,有围墙,墓四角有四块石碑,平坟时被王氏后人拖去,据说王氏后人住在崇宁路小河上。原王坟有一块黄石云纹华表柱残块,一直在我家花坛边,1996年拆迁时散失。王坟空地在文革前建造了蔡墅巷小学,在挖墙基时曾挖到了王坟的巨形青石石磕板,因当时没有大型起重机械,也就没有再挖下去,就直接在石板上建造教室了。1996年,后祁街顾巷地区,包括蔡墅巷小学拆迁,建造黄金海岸大厦,所幸王坟没有遭劫,现仍在黄金海岸的停车场东南角,未遭到破坏和挖掘。

  我家向南50米紧连前蔡墅巷,穿过前蔡墅巷不到一华里,便是接官亭弄口北塘沿河大街了。据史料记载,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建筑了从高桥到接官亭的堤岸,并从接官亭弄口至莲蓉桥的塘岸上铺成石板路,就是现在的北塘沿河大街,自此通行开始方便,北塘人烟开始增多。从接官亭弄口穿过北塘沿河大街,就来到大运河边,对岸就是江尖。儿时的记忆中,江尖上堆满了水缸,层层叠叠,甚为壮观。记得江尖上还有一家石粉厂,滑石就堆在旁边,我和小伙伴还游到对岸拿上两小块夹在泳裤内再游回来,不能多拿,怕重了游不动。滑石可写字,磨平了还可雕刻印章,我还用滑石雕刻了10多枚大小不等的毛主席版画像图章,至今保存完好。有人说,这些印章已经是文物了,具有收藏价值。

  记得北塘沿河大街岸边老三里桥旁还有一个渡口,当时还没有建造江尖大桥,摆渡到对岸只要1分钱,对岸就是无锡米厂仓库。当时,我和小伙伴到惠山锡惠公园去玩要抄近路,就是从这里摆渡到对岸的。摆到对岸,从米厂仓库沿河穿过李家浜,便是市一中旁一片空旷的菜地。记得路旁还有一座水泥大墓,经过时还有些害怕,过大墓便是通往惠山的五里香塍了。六十年代,新运河还未开挖,因此便可直接到锡惠公园的大门口了。在锡惠公园玩耍半天后,为了省钱,便和小伙伴从通惠路步行返回,记得当时的吴桥还是大铁桥,桥面是用木板铺的,勉强只能两辆公交车对行,汽车经过时,桥面震动感很明显,直到1965年吴桥才改造成水泥桥。穿过吴桥,右拐便进入青石路,再从后祁街回到家中。所以,从江尖摆渡到锡惠公园至少要节省一半的路程,这1分钱摆渡太值了。

  从后祁街顾巷向北进入后祁街,右拐向东南方向,便进入江阴巷。从我家经江阴巷到大桥下(莲蓉桥),充其量也就一华里,沿途的里弄小巷倒不少,有石灰场弄、泗堡桥弄、牛狮弄、周狮弄、前竹场巷、后竹场巷。莲蓉桥是无锡最古老的桥梁之一,相传建造于唐朝贞观年间,坐落在北门外古运河上。莲蓉桥两岸的北大街、江阴巷、北塘沿河也是无锡改革开放前最繁华的商业区。这里商铺林立,行人比踵;这里巷弄深深,迂回相通;这里堪比上海,夜闪霓虹。这里老字号商铺比比皆是,分别有仁号炒货店、时和绸布店、老凤祥金店、大吉春参药店、状元楼饭店、老三珍熟肉店、莲蓉书场及旅馆等,还有五金公司、交电公司、蔬菜公司、果品公司、照相馆、日杂商店、北塘医院等,几乎老百姓生活所必须的一应尽有。更难忘的是莲蓉桥还是承载我一段人生之路的桥梁。记得六十年代初,我在五爱小学上学,莲蓉桥成了我往返学校和家里的必经之路。我永远忘不了和同学们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走过莲蓉桥,有时依着桥栏杆呆呆地看着桥下古运河水汩汩流淌,河中东来西往的船舶穿梭而过,久久不肯离去。我永远忘不了和同学们在黄泥桥上抛弹子,在笆斗弄、布行弄中捉迷藏的情景;我永远忘不了和同学们逃票在莲蓉书场偷听扬州评话大师王少堂说书武松打虎的故事。

  岁月流逝,古运河依旧,我这位当时的少年,如今已是花甲之年,但古运河畔的北塘往事,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