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琰琰 文 |
与《华西坝的钟声》这部作品结缘于一个温暖的下午,百无聊赖,拈书即读。初读时漫不经心,再读泪湿眼眶。不禁讶异,黄北平、刘秀品先生语言淳朴自然,不事雕琢,更非刻意煽情,为何我双眼含泪,情何以堪?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这样说道:“语言中的一切,包括它的物质的和机械的表现,比如声音的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心理的。”文学语言是艺术的创造,是语言中的语言,比日常语言更具心理蕴含性。怀抱对母校生活的深情回忆和对恩师的怀念和感恩,《华西坝的钟声》这部精品力作在黄北平、刘秀品先生看似平淡的笔触之下,涌动着对母校和华西坝的脉脉深情,着实令人感动。
不同于纪实文学的冷静、客观,非虚构文学作品则以作家的主观视角为出发点进行创作。作品以黄北平先生1979至1984年间在四川医学院求学的经历为线索,以一名普通的医学院学子的视角,关注求学生涯中的生活琐事,着重描写众多授业恩师的喜怒哀乐、理想追求。求学、传道、授业,这一象牙塔内司空见惯的场景,看似平凡,然而在黄北平、刘秀品先生的独特视角之下,再现了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光辉,因此变得“有情”且动人。
正如黄北平、刘秀品先生在书中所说:“大师是大学的灵魂,没有大师就没有名牌大学。”作者笔下的大学老师,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教师。他们左手紧握希波克拉底誓言,秉承着救死扶伤的忠诚使命;右手执教棍,用知识、修养和伟大的灵魂去影响并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及高贵的品格。他们既医治身体,也塑造灵魂。
面对求知若渴的莘莘学子,他们毫无保留,倾囊相授。面对来自山区、家境贫困的学生,他们倾尽全力,无微不至。在工作上,急病人所急,仁心仁术。教学上,用心用情,奉献一生。灾难来临了,他们侠肝义胆,不顾个人安危,搭救受难者。当祖国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怀抱知识归来,淡泊名利,未有丝毫私心杂念。“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正是他们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这部充满深情和回忆的作品中,永不下课的王永贵老师、侠肝义胆的靳升荣老师、永远都忙的易新竹老师等众多老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伟大的人格、高贵的灵魂,不仅影响着作者,更影响着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和每一个坚守在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
法国著名美学家米盖尔·杜夫海纳在他的《美学与哲学》中说:“凡·高画的椅子并不向我叙述椅子的故事,而是把凡·高的世界交付于我。”同样,黄北平、刘秀品先生在这部书中不仅仅只是回忆过往的求学生活,简单刻画教师的形象,而是在向整个时代昭示:爱国、仁善、谦卑、自律的大师们,才真正撑起了整个时代的脊梁。
当下,疫情仍在,脱贫攻坚也进入关键的“收官之年”。面对困境,我们也许渴望过“挽大厦于将倾,扶狂澜于既倒”的英雄。然而可喜的是,我们没有等待英雄,而是将目光聚焦在这个由无数普通人组成的群体中。接过爱国、仁善、谦卑、自律的大旗,击退自私、虚伪、麻木的极端个人主义,每一个人,都将是这个时代的英雄。
穿越人生的迷雾,让华西坝的钟声为心灵点一盏灯。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向前走,坚定而从容。
《华西坝的钟声》,黄北平 著,刘秀品 整理,湖北美术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定价:5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