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乐龄·悦苑

多知道点——

唱歌有“禁忌” 声乐老师教你避“坑”

  高歌一曲能够愉悦心情,好处多多。不过,唱歌也是有一些“副作用”的,哪些问题需要注意呢?我们邀请了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声乐老师,聊聊唱歌最需要避开的“坑”。

  咬字有讲究 “情”要多于“声”

  在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会员、萧山区退休干部活动中心声乐老师陆肖君看来,老年人在咬字上一般都会有明显的“变换”现象,一首歌里会出现字音有时靠前,有时靠后,有圆有扁等现象,需要多在歌词和发声练习上下功夫。

  演唱最重要的是音准和节奏,但大部分老年人识谱还有欠缺,特别是一些老歌,他们主要凭借听时的记忆模仿,所以遇到一些复杂的节奏,如弱起拍、切分音、十六分附点等就不太能唱准确。

  陆肖君表示,学唱歌可以先听先看,再模仿,听旋律音高、节奏,看清老师演唱时的口型,再模仿着学唱。

  “在唱之前要找一找共鸣的位置,用头腔共鸣的声音,把歌词念一念,一来可以纠正咬字,二来有个别音高的句子,也可通过这个方法让高音唱得更顺畅。”陆肖君说。

  在训练中,老师也要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不要一味地让他们把歌曲的音唱得高,声音唱得响,而是教他们学会唱“情”多于“声”,以情带声来表达歌曲,这样学员的歌声也更加自然流畅,歌曲表达更完整、动人。

  练拳先练功 发声训练很重要

  声音通过气流传播,唱歌唱得不好,问题很可能出在气息上。

  “每个人的音色都是天生的,各有特点,但是没有经过专业的发声训练,就很难表现出来。老年人在发声时常常出现喉咙打不开、呼吸不顺畅、声音不集中等问题。很多学生过于模仿音色,时间一长,会给声带带来很大的负担。”杭州退休干部职工大学歌咏班老师庞玉艳是一位歌手,她对用嗓不科学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

  人在说话的时候,声带每秒钟振动上百次,而在大声吆喝或者飙歌等暴力用嗓时,甚至能高达上千次。杭州市中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陈志凌说,用嗓不科学,很容易造成声带干涩、充血,声带会像失去弹性的弹簧,息肉也会被刺激出来。

  “有时候,可能一次强烈的用声就会诱发息肉。”陈志凌说,这可不是耸人听闻,咽喉是很娇嫩的器官,需要好好呵护。

  并非越大声越好 勿盲目飙高音

  省音协会员、杭州市教坛新秀、萧山老年大学音乐舞蹈系主任许汉良有着10多年老年学员的教学经验。

  “不能连贯唱完整首歌,长的句子不能一口气唱下来。”在教学中,许汉良发现老年人在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训练之前,气息控制能力较弱,一般气都表现在胸腔上,肩膀和胸腔都会往上挺。气息没有控制好时,易导致音准往上升;声音上还会出现时而强、时而弱;喉咙时而松、时而紧的情况。“这种情况听起来,就是缺乏连贯性。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加强对歌唱呼吸的训练。”许汉良说。

  喜欢“飙高音”的老人也要注意了。遇到超过自己发音能力、唱不上去的音高时,如果硬是大声“吼”出来,就容易损伤支配声带运动的肌肉,造成声音嘶哑。“自己唱起来难受,别人听着肯定也不悦耳。”许汉良说,不要把期望值设定得过高,以掌握科学的唱歌方式为主,丰富晚年生活为主。

  (浙江老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