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述
进入一个心仪的单位实习,并最终留下来或者利用这份经历申请名校,成为很多大学生就业或升学的“捷径”,而这也催生了大学生付费实习市场的火爆。“去年疫情期间,我花4万元买了两份互联网商业分析实习的机会,实习后感觉挺水的。”今年大四的孙雅(化名)表示,她就读某985高校,小语种专业,绩点91,但因所在的北方沿海城市实习机会不多,又想转商科,所以选择了付费实习。但是,孙雅发现,“我的实习机会是不走人事部的。一般来说,不走人事的实习机会是6000-8000元,走人事的1.5到2万元,我没了解清楚市场价格,花了大价钱。”(来源:21世纪经济)
网友评论
@A.D.M.N Henry:为了找工作而付钱,本末倒置了啊。
@Centrixer:申请名校确实有优势。
@薯条:归根结底还是形式主义作祟。应届生找工作,本身就不可能比有工作经验的人占优势,个人的综合素质才是最主要的,要通过笔试、面试体现出来,真有多少用人单位会在意你的实习经历呢?大部分实习其实就是为了完成高校要求的各种实习报告之类,纯粹为了走个过场而已。
@任国学:“付费实习”市场乱象越演越烈,危害了消费者权益,影响了企业选人用人秩序,扰乱了市场法则,带坏了社会风气,必须整治和规范。
@顺其自然:势在必“破”!
小编说两句
当实习经历异化成纯粹为了“装点门面”,过程不重要,依靠金钱多寡进行买卖的网就织起来了。花小钱实现简历的“华丽转身”,为就业挣大钱增加砝码,所以往往“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是,这样的操作谈不上质量保障,更涉嫌违反法律法规。这一乱象不破,对大学生来说,最终会损害自身利益。试图弯道超车,小心翻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