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二泉月·心情

进 化

  | 王 伟 文 |

  中国科学院已故古脊椎动物学家周明镇是中国恐龙研究之父,上世纪80年代初带队在内蒙古额仁诺尔盐池开展野外考察,发现了一种前所未知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化石。通过模拟复原,大致可以推断这只亚成体恐龙生前体长1.5米左右,体重20多公斤,以捕食小型爬行动物、昆虫和软体动物为生。至于其到底是群居动物还是独居动物,古生物学界一直争论不休,还需要寻找更多的化石来旁证推理。

  不过,好多年过去了,在当地却再也没有找到同种恐龙化石。有人便反证推出结论,群居动物的化石通常是连片发现的,而这种恐龙却不是这样,说明其生性孤僻,惯于形单影只在茫茫荒野中活动,只有到了繁殖季节才可能聚拢起来。

  这种说法听上去似乎讲得通,然而,周明镇据理力争,坚决予以反驳。他的理由非常简单:这只恐龙腿骨曾经遭受骨折,但明显有痊愈的痕迹。在弱肉强食的白垩纪时代,腿骨骨折的动物,只能躺在地上寸步难行,后果自然不可想象,就算不被别的恐龙吃掉,也会因为无法捕食而活活饿死。它能活下去直至痊愈,只会有一种可能性——长时间得到了伙伴们的喂食和保护,独居动物根本做不到这点。

  周明镇后来常以此事为例,指导自己的学生做研究:生命的进化,不仅仅只有身体形态构造的演化,更重要的还有社会性的演进,当友爱和互助成为本能,生命之光也就能穿越时空,亘古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