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正丹 文 |
吴觉迟老师(1929年—2018年),笔名觉迟,在他逝世三周年之际,我写下此文,以此缅怀这位著名书法金石大家。
父亲要我跟觉迟老师学画是20世纪60年代初的事了,记得那年我上小学五年级。父亲还为我办了正式的拜师仪式,带着我请觉迟老师到江南菜馆吃了顿饭。饭菜并不丰盛,就四菜一汤。我只记得有道菜是松鼠鳜鱼,觉迟老师是苏州人,非常喜欢这道菜,一边吃一边说:“这道菜的味道,与我俚苏州松鹤楼的味道有点像了。”
从那以后,我每周两次到觉迟老师家学山水画,这样连续有三年多时间。后来,我中断了学画,不久就下放苏北响水农村插队了。过了两年,我到东台工艺厂画画期间,又重新开始跟觉迟老师学画。当时觉迟老师在无锡,我在苏北,只能用书信方式寄画稿请觉迟老师指教。后来,我办病退回城住在外婆家,又恢复了每周两次到觉迟老师家学画。
我们家和觉迟老师家是世交,我父亲和觉迟老师父亲也是好朋友。觉迟老师的婚姻是我父母做的媒,记得觉迟老师成婚那天,他们在家办了桌婚宴,席上除觉迟老师全家外,就是我父母和我。
觉迟老师就像对自己孩子一样对待我。到老师家习画时,他把珍藏的陆俨少、宋文治、樊少云等名家真迹让我临摹,甚至让我带回外婆家临。现在回想这些往事,深感师恩。记得有一次,觉迟老师借给我一本书法临帖,当我在临摹时一只小猫突然打翻了墨盆,墨汁溅了帖子,我顿时心慌情急,准备去还帖时,赔个不是,当我去老师家还帖时,说明情况,他很宽容地说:“不要紧的,下次当心点就是了。”
觉迟老师书、画、印俱佳。老师创作非常严谨,作品不满意不会示之以人。记得三阳副食品商店重新改造装修后,要书写招牌,此事正好由父亲负责。记得当时父亲分别请了秦古柳和觉迟老师书写。有一天晚上,父亲请觉迟老师在迎宾楼饭店吃晚饭,当时我也在场,饭后觉迟老师就在店堂里书写三阳副食品商店招牌,一连写了12幅,觉迟老师都不满意,写完第13幅,觉迟老师点点头笑着说:“可以了。”
1976年我招工回城了。生活稳定可以静心习画,绘画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以后,多次有作品参加无锡市举办的书画联展。记得在建国35周年时,我一幅以雁荡山小龙湫为题材的创作作品《千尺珠玑》参加了展出。开幕式当天,觉迟老师看到我的画笑得合不上嘴,当晚觉迟老师专门请父亲和我到他家吃饭,高兴地对父亲说:“画出来了,画出来了……”过后老师特地为我刻了枚印章,在印章左边落款“为小画家正丹刻印”。这枚印章我至今珍藏着。
后来我由于工作和身体原因作画时间少了,甚至慢慢荒疏了。记得觉迟老师担任无锡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后专门到我单位来看我,问明原因后直摇头,喃喃地说:“可惜了,可惜了。”以后我也去看望过觉迟老师,但次数不是太多,直至他去世时我在外地也不知道这个消息。
觉迟老师为人清高,处事低调,平时深居简出。除了工作外,潜心研究书画金石,艺术成就令人仰慕。
斯人已逝,音容犹在。回忆起往日的点点滴滴,有说不尽的缅怀和思念,若有来生我一定做你的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