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锡教风采

美学熏陶下的民间故事赏读

  ■ 张吟春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故事历久弥新,深受人们的喜爱。它滋养着阅读者的心灵,也给一代又一代人打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民间故事朴素生动的语言风格、典型鲜活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质朴浓厚的民本思想,都是美学价值所在,值得细细品味。

  《中国民间故事》的导读,只是希望打开孩子们从了解、到欣赏、到热爱的一扇窗。

  聚焦语言——乡土的味道

  民间故事是口头艺术的典范,语言通俗、有趣、诙谐,这是它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课堂的第一个板块,学生通过朗读《飞来峰》《梁山伯与祝英台》《娃娃县官》《聪明媳妇》中的四个片段,体会民间故事中非常“接地气”的语言。土得掉渣的方言腔、活灵活现的场面感,都让人感到既熟悉又亲切。很多同学都踊跃在课堂上朗读,读着读着,不由自主就眉飞色舞、甚至手舞足蹈起来。表达交流是最重要的语文素养之一,学生在这方面的普遍问题,是语言单调生硬,没有感染力,而赏读民间故事提供了积累及运用的途径。接下来,教师趁热打铁出示两组语言的对比:一组是书面语,一组是口头语,虽然意思完全一样,但表达效果大相径庭。相信学生对此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也领略到民间故事别具风格的语言魅力。

  走近人物——良善的品行

  许多民间故事的人物家喻户晓,拥有大量的读者“粉丝”。课堂的第二板块,是初步了解民间故事的人物形象。首先,学生列出了自己熟悉的主人公:孟姜女、白娘子、牛郎织女、嫦娥、济公、鲁班、海力布……接着,大家根据自己的阅读印象,“用一些词语来形容某一位人物”。牛郎:善良、勤劳朴实、重情重义;织女:美丽善良、心灵手巧;济公:本领高强、爱护百姓;鲁班:聪明;海力布:勇敢……渐渐地,同学们发现,“勤劳、善良、机智、勇敢”这些词语出现的频率最高。于是发现,民间故事中的主人公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他们身上都具有向善向美、勤劳勇敢、聪明机智等特质,充满了正能量。

  虽然民间故事的人物具有类型化的特点,但是依然相当鲜明。这堂课,又以《长发妹》为例,给出了多角度阅读人物的方法。

  体验情节——离奇的波折

  大多数民间故事都带有传奇、神话的色彩,情节发展一波三折,离奇中又合情合理。本课以“四大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为例,带领学生经历跌宕起伏的阅读体验。考虑到这四个故事篇幅比较长,同时是爱情主题,小学年龄段的孩子阅读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课堂力求用多样的方法来弥补,架设阅读支架。在自主阅读这四个故事之后,开展了下面的学习活动:《孟姜女》——看一段内容浓缩的动画片,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对孟姜女的情感。《牛郎织女》——根据故事内容给几幅连环画排序,并给每一幅画起一个合适的名字。《梁山伯与祝英台》——欣赏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描述眼前出现了故事中的哪些画面。《白蛇传》——画“故事山”,赏读故事的高潮部分。

  民间故事的阅读带给学生丰富的审美体验,也能激发创造的热情。其实,阅读之后,小记者们可以采访无锡的民众,记录或整理创作一个无锡流传的民间故事。比如锡山上龙光塔的传说、三茅峰石门户的传说、蠡湖范蠡西施的传说、古运河沿河景点的传说等。(作者系东林小学教育集团副总校长、东林古运河小学执行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