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二泉月·书苑

关于《潮涌》

  | 张颂炫 文 |

  笔者的长篇小说《潮涌》,是继第一部《湮没》(《湮没》获2014年太湖文学奖)之后的延伸和展开,是该系列长篇小说中的第二部。讲述的是非国有垄断大型企业七七八八总厂这个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创造辉煌﹑在全国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进入世纪之交时,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面对“老路”难以为继、新的探索和发展千难万难的格局,如何转型突围的故事。

  私想以大胆的笔墨,将这段历史展现出来。并且想以此书,讴歌在这个过程中,这个大型企业的广大干部﹑职工不畏艰辛,克难攻坚,寻求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发展途径,力争杀出一条求生存求发展的血路来的种种努力和奋斗精神,展现他们的热情与理想、光荣与梦想。同时也不讳言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的因为利益纠葛而上演的丑陋行为。时代变了,社会变了,环境变了,非国有垄断企业面临的兼并﹑重组﹑资产运作和资本经营是历史的必然。这就使得这个过程具有了强烈的悲壮色彩。自我认为,小说视野开阔,场面浩大,内容新颖,人物形象鲜明,把国有企业内外矛盾写得跌宕起伏,富有原创性,具有浓郁的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

  有评论者指出《潮涌》直面重大题材,在题材本身上也许乏善可陈,但是,它的价值在于发现了新问题,当非国有垄断大型企业不可避免地面对“溃败”之时,作为历史的必然,淘汰有它的必然性,是对它以往沉淀下来的陈规陋习的一种报复性打击,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也是给过机遇的。市场很残酷,有你没有他,机遇始终有,就看你的本事大不大。也正是站在了这么一个立足点,《潮涌》被评论者誉为是以长篇小说的形式来反映国企改革转型这段历史的、底蕴深厚、栩栩如生的好作品。

  恩格斯说:文学是历史的尺度。笔者认为可以把这句话理解为,文学可以利用自身的特点和手段来截取历史事件中的某个片断,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用能够打动人的故事,具有个性化的人物和流畅生动的语言,形象地再现这个截面,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来了解和理解历史。至于作者的倾向性,也应该如恩格斯强调的那样,越隐蔽越好。作为这个历史过程中的亲历者,觉得自己有这个情怀也有这个责任写出感受和理解的这些生活,来为这段历史做一个微观层面上的见证者,当一名立足底层的记录员。

  笔者希冀继《湮没》《潮涌》之后,能够继续往深里挖挖,写出第三部《新生》(暂定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