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二泉月·市井/广告

话说莫言老师

  | 杭建春 文 |

  感谢互联网。在互联网这个时代,我们不仅可以在网上读到文学巨匠莫言老师的作品,还可以观其行,察其色,闻其言。通过对其人其事的多方面了解,反过来助益阅读、欣赏他的文学作品。

  在军校时,莫言老师是我最敬重的政治教员;参加工作后,莫言老师是我最敬慕的战友加兄长;现在,莫言老师是我最敬佩的中国作家。2012年,莫言老师的文学成就已被诺奖肯定,我若多言,必是画蛇添足。此后的莫言老师,从容淡定,超然尘嚣,八年磨砺,剑走偏锋,以12个短篇结集合成《晚熟的人》,再掀惊世波澜。对于此书,已有众多专家、学者从思想层面、从技术层面发表过了各自的解读见解或评论,信息量满满,相信大家一定通过自己的渠道获取了相关资讯,这里按下不表。

  本文想说的是写作以外的莫言老师,其实又很难把他与写作分开。

  照片上的莫言老师。网上流传的莫言照片可谓不计其数,表情也是丰富多彩,甚至有细心的超级莫粉专门收集起来做成了十分呆萌的表情包。在近期影像里,我特别喜欢莫言老师的两张照片:一张是在沙漠上凌空腾跃,一张同样是在沙漠里,是一个长长的人的投影。这两张照片让我联想了许多许多。凌空腾跃的那张,我想这既是流行的时尚pose,恰恰又是他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一位66岁的中国作家面对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内心仍充满了飞腾的欲望,这种欲望被另一张沙漠里阳光下的投影诠释得淋漓尽致。在这张阳光下的投影里,我们感受到了人影背后的孤寂又不甘孤寂的生命张力。

  视频里的莫言老师。我们大概都见过央视里的莫言老师,面对镜头,西装革履,正襟危坐,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人说,那没有其它视频里的莫言老师来得亲切近人。对此,我有同感。当我看过非官媒出品的莫言老师游中俄边境、游沙漠、开大型收割机并现场即兴解说的视频时,我是完全被他平实的语言征服了。这些视频没有经过任何特效处理,我看到的是一个没有修饰、率性真实、带有浓重高密乡音的莫言老师,一个没有诺奖光环笼罩的莫言老师。这可能也是莫言老师被千千万万读者接受认同的主要原因,用时髦新词形容叫“接地气”。最接地气的恐怕要数在北大文学讲习所成立会上那条《塞万提斯的启示》演讲视频了。在《塞万提斯的启示》里,莫言老师再次调动了他高超的讲故事的智慧技能,将一个非常严肃的命题融入了类似江洋大盗的故事里,让人在诙谐笑声中获取了深刻启示。

  开公号的莫言老师。关于开设《两块砖墨讯》公众号的初衷,莫言老师在创刊号上开宗明义,乃“深感艺术之魅力,书法之有用……以此为平台与书友文朋通声气”。《墨讯》从初创时几千阅读量一路飙升到10万+,没有真货实料是断然不可想象的。关注过《两块砖墨讯》的人都知道,无论是诗词对联,俚语信札,抑或是短句长文,均是莫言老师匠心原创之作。赏之,不仅可以领略莫言老师的书法之美,还可以领受其诗文之美,可谓一举两得。为了满足广大年轻人的精神需求,莫言老师果敢地再开《莫言》聊天号,童心大发,萌趣横生,可爱至极。网友们赞叹不已,yyds如一道道神秘的闪电每周一晚上九点以后会在天空中绚丽绽放。

  网友称莫言老师是yyds。其实他不是神,他是一位非常平凡的普通人,他有自己的生活兴趣、文艺爱好,有发小,有朋友圈。只是,尽管他正在步向古稀之年,但他对这个世界的变化仍充满了好奇,充满了童心。对新生事物总是希望亲自体验一下。譬如直播,譬如抖音,他都玩过。他不仅写小说、写散文、写诗填词、写话剧,还出绘本。他说:“作家应该尽可能地拓展自己的生活体验。”他还说:“一个作家要勇于尝试多种文体的写作。”在莫言老师眼里,文学与他的生命一样重要,他会用一生来呵护它。

  我真不知他何以有如此旺盛的精力打理他这些赔本的副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这是要经过怎样痛苦的淬炼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