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翼民 文 |
豆腐而名“小箱”大概只有无锡一带这么称呼了。我初落籍无锡的时候,不清楚“小箱豆腐”是何种豆腐,以为是装在小箱子里的豆腐,后来发现,所谓“小箱豆腐”其实是布包的豆腐。
无锡小箱豆腐属于嫩豆腐类别,可能比一般的板装嫩豆腐稍老一点,因为过于嫩了,用布包裹就难以成型,过于老了,就无须用布包裹,直接铺陈于板上即可,需恰到好处,偏嫩而不老,包在布里很“性感”的样子,看着和吃着都觉得舒服、恰到好处。俗话说“阎王鬼做,豆腐水做”,小箱豆腐的含水量恰宜。
传统的无锡小箱豆腐以南门一带出产为佳。从前有民谣这么唱的:“南门豆腐北门虾,西门柴担密如麻,只有东门呒啥卖,萝卜青菜加生瓜。”就是说,从前辰光无锡南门一带做豆腐、包括小箱豆腐的作坊很多的。有一出锡剧小戏《双推磨》大抵就出自无锡南门——冬夜,被解雇的长工何宜度饥寒交迫,途经寡妇苏小娥的豆腐作坊,苏小娥一人做豆腐实在辛苦,何宜度就帮助她,两人搭档,一个推磨,一个舀豆,配合默契,颇合如今的说法“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活儿顿时干得利索起来,情绪欢快中聊起了家常,一个称“叔叔”,一个叫“嫂嫂”,很是投机热络,于是同病相怜,产生了感情,于是何宜度喝着刚烧开的豆浆,动情唱道:“豆浆个味道甜津津……”此剧揭示了旧时做豆腐的艰辛(人生三大苦,打铁、撑船、磨豆腐)和劳动产生爱情的真谛,也从侧面反映了无锡地区做豆腐是一大营生,无锡豆腐是很有名气的呢。
无锡南门出产的小箱豆腐确孚盛名。我早先居住在南门某小区时就结识过一位生产销售小箱豆腐的戴眼镜女子,人称其豆腐为“眼镜豆腐”。她每天骑了黄鱼车到各居民新村兜售豆腐——其实用不着兜售的,总是早晨准时出现在新村的道口,家家户户的窗子就推了开来,街坊们参差嚷嚷着:“眼镜,眼镜,买豆腐咧——”于是乎男女老少齐拿着“家生”向她汇聚过去,我也经不住诱惑赶将过去,其时一箱一箱豆腐还袅袅冒着热气,在冬天尤其明显,说明她和她的家人已经忙活了半夜天了,从推磨开始,成浆、烧浆、点卤,做成一缸缸白花花的豆腐,然后再舀在布里一一包妥,装在竹架屉上,而后再出门销售。眼镜女说,做豆腐也要凭经验和手气的,代代相传才能保证质量,南门一带做的小箱豆腐都不老而偏嫩,豆香扑鼻,适合各种烹调方式——或烧或煲或汤,其他味道变化多端,唯浓浓的豆香味和嫩滑的豆腐味不会改变。
确如“眼镜豆腐”所说的那样,我几乎三天两头买她的豆腐,她的生意自然格外好,有邻居跟她打趣,说两句过头的话,讨个嘴上便宜,“吃吃豆腐”,她也不生恼,笑着应付过去,于是生意越发红火,一黄鱼车的豆腐很快就告售罄。
我买回“眼镜豆腐”变着花样烹调,或荤或素,或汤或羹,都感受到了小箱豆腐的好处,若做一道川渝的麻婆豆腐,更显其优长,我还经常不放一点其他食材,就加两匙金黄的菜油和适量的盐,隔水一蒸,是苏州人最传统本色的家常菜“盐撮豆腐”,热乎乎,咸溜溜,滑爽爽,在冬季吃多么杀瘾,也最最过饭,舀几勺豆腐可坌它个两碗饭。所以说,豆腐是至简却至美的最中国化的食物,因为至简反而能出真味。而无锡小箱豆腐又是豆腐行中最出色的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