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二泉月·文学

为了夜色更璀璨

  | 张胜良 文 |

  盛夏的夜晚,微风拂面,星光点点。每当仰望星空的时候,我的思绪就会回到三十年前,那火热的军营。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世界上的几场局部战争,引发了我军对现代战争的深度思考,尤其是对夜战的研究,更是摆到了部队日常训练的重要位置。我所在的部队率先在全军响亮地提出了“莫让夜老虎打盹”的口号,由此,一场轰轰烈烈的夜战训练拉开了帷幕。

  七月的江南,燥热异常。训练场上,汗水浸透的迷彩服与绿草地混为一体,官兵们摸爬滚打的身影和震耳欲聋的拼杀声响彻山谷。我随师夜训指导组蹲点在素有“老虎团”之称的某团,师参谋长挂帅任组长,分若干指导组,我和炮兵科袁参谋负责夜训教学片的拍摄与制作。

  关于这部教学片的前期定稿,还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呢。

  话说受领任务后,我俩进行了分工,袁参谋主要负责教学片的文案策划与解说词的撰写,我负责夜训分镜头脚本和官兵夜训的拍摄制作。随后我俩下沉连队,与官兵促膝交流座谈,与训练尖子共同研讨,寻找夜训中存在的问题,挖掘夜训中涌现出来的金点子。

  一周后,参谋长来听取蹲点工作组的阶段性工作成果情况,我们小组的教学片解说词由作训科长进行汇报。上午九点,我们三人准时来到参谋长临时办公室。说是临时办公室,其实就是团招待所的一个“小套间”。里屋一张木板床,豆腐块式的标配军用被,方方正正地摆放在凉席上,课桌横放在窗户边,与床的一头挨着,一把木椅上放着一台台式菊花牌电风扇。外屋一张课桌,一把藤椅,三叶片的吊扇在头顶不紧不慢地转悠着。我们三人一字排开,手拿笔记本和汇报材料,正襟危坐地在参谋长面前。作训科长作为主汇报人进行汇报,谁知他照本宣读刚一小会儿,参谋长的脸色便已阴沉下来,没等汇报完毕,便被参谋长打断,全盘否定了解说词。气哼哼的参谋长要求我们立即修改,两天后再向他汇报。我们仨大气不敢出,小气不敢喘,面面相觑地默默退出了办公室。

  两天后,我们拿着一字未改的脚本,有些忐忑不安地走进参谋长办公室,不过这次主汇报人改成了口才出色的袁参谋,他在汇报时,我偷偷地观察着参谋长脸上的每一个表情变化,生怕漏掉任何细节。

  参谋长认真聆听着汇报,才几分钟,灿烂的笑容便绽放在他那张原本十分严肃的脸上。他还不时地点头表示赞许,并插话点评,此处如何如何改得好,那处又如何如何改得更精彩。汇报结束,参谋长还拍了拍我们的肩膀,给予我们充分的肯定。

  当我们离开参谋长办公室的一刹那,我们再也忍不住地“狂笑”起来,因为脚本还是那个脚本,解说词还是那个解说词,只是汇报的人不同,汇报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袁参谋不愧为我们师公认的笔杆子,也不愧为地方大学(厦门大学)首批入选军队的高才生。他在解读解说词的同时,把镜头语言如何配解说词,画面语言又如何彰显解说词的内涵,绘声绘色地一一加以诠释,这才有了“一字未改,一次通过”的趣事。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年代对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方法与表现形式,还停留在写材料的传统思维定势之中,不像现在,人们对传播手段与表现形式大都已了如指掌。

  在那个年代,拍摄夜训教学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主要是拍摄器材有局限性,虽然已经是三管摄像机,但在夜间旷野的训练场上,没有足够的照明还是很难拍摄的。为了确保拍摄质量,逼真地拍出官兵夜间训练的效果,“老虎团”提供了充足的后勤保障服务。酷暑时节,夜间训练蛇虫袭扰,气候多变,地形复杂是困扰战士们训练和影响我们拍摄的又一难题,但是在官兵们不怕吃苦、不怕劳累精神的感染下,我们也完全忘却了拍摄的艰辛。为了拍好每一个镜头,雨天一身泥,夜间一身汗,与官兵们同甘共苦。记得有一次在拍摄夜间射击训练场景时,突然电闪雷鸣,倾盆大雨,在来不及撤离训练场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把随身携带的雨衣,包住摄影器材,而自己则成了“落汤鸡”。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在后期编辑制作中,为了剪辑好每一幅画面,我俩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地赶工赶时,饿了一包方便面,渴了一杯白开水,困了相互打个盹。一个月后,我们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教学片的拍摄制作任务。后来,这部题为《为了夜色更璀璨》的军教片,还成为全军官兵开展夜间战术训练的电化教材。

  “深邃的夜空,星河灿烂,不夜的都市,灯火辉煌,在满城灯火的背后,在丛山环抱的营地,年轻的士兵头顶星光,脚踏荆棘,摸爬滚打,激烈鏖战。这里是另一幅壮阔而动人的夜景……”白驹过隙,时光荏苒。许多往事已逐渐消褪而去,只有这部军教片的解说词,至今仍然在我耳边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