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二泉月·书苑

我的读书生涯

  | 陈尧明 文 |

  我是个老来子,父母是再婚婚姻,两人相差15岁。民国时期,父亲曾开了个南北货店铺,生意尚好,后来被强盗盯上了,把父亲和他的前妻绑了火烧,结果,财产被抢了,前妻被烧死,父亲大腿上留下终身的疤痕。

  母亲是江阴祝塘人氏,长相出众,吃苦耐劳,聪明贤惠。她八岁时就跟着外婆来无锡丝厂打工。到了婚嫁年龄,经人介绍给父亲当了填房,结婚前连面都没见过。母亲生我时已经39岁,是庆丰厂的纺织女工。由于劳动积极,生我前10多分钟还在车间劳动。感觉到马上要生产了,赶到厂医院,我就生了下来(我好像急不可待要出来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厂医对我母亲讲,你生了个糯米团子书公子。这句话冥冥之中决定了我的一生。

  我天生对书比较敏感。1970年16岁参加工作,由于以前读书少,学历低,总觉得这个世界上未知的东西太多,我又知之甚少,唯有多读书才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当时书店里能买到的新书不多。记得开始当学徒工时工资不高,只有30多元一个月,我就买了整套司马迁的《史记》和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想通过学习历史,来了解这个世界。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我养成了一个习惯:一是每周要上一次新华书店,体验那种淘书之乐,淘到一本好书,就像新交了一个朋友,不领回家是不放心的;二是改革开放以后,每个月的购书量在500元左右,家里的书朋友越来越多(上万左右),收藏书的柜子也越来越多,家里的书房也越来越大;三是每天晚上临睡前要看一会书,与长者交流,与哲人对话,那种带着书香与温馨的满足感进入梦乡是很幸福的。

  有时去香港、台湾、新加坡等这些华人圈的地方,我也会去书店买一些心仪的书。只是外文书店我不敢涉足,只能望洋而兴叹,外语我基本不懂,省得去出洋相。读书的妙处很多,在我这里感觉深刻的有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是拓宽了视野,了解了许多未知的世界。十多年前我帮好友葛军写了一本传记《紫苑豪侠》,在交流过程中,我俩认为:人有三种生活,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灵魂是精神生活的更高层次。我们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以后,应该追求精神生活,探索灵魂生活。

  我曾购买星云法师的书五十余本,都通读了一遍(星云法师的书,通俗易懂,哲理性强,概括得好,涉及到人生的方方面面,看了对我们思考人生很有帮助)。其中一本书讲到在无锡看到开会的席位卡有个“丁卜人”三个字,只有六笔,简单明了好记,印象深刻。看到这里,旁边的电话正好响起,丁卜人给我打来了电话(这之前从来没给我打过电话),托我办一件事,十分的巧合。又有一次,我在办公室看朋友丁一老师的散文集,突然,传来了敲门声,打开门一看,丁一老师出现了。以前我和丁一老师联系不多,他也是第一次光顾我办公室。这两个都姓丁,都是笔画极少的姓名,给予我的事先感应是十分明显的。澳大利亚朗达·拜恩写的全球畅销书《秘密》中提出了“吸引力法则”的命题,揭示了宇宙中惊人的神奇魔力,是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的。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就是一切,它是生命里发生之事的预览”。《秘密》书中讲到:“你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你吸引来的。它们是被你心中所保持的‘心像’吸引而来,它们就是你所想的,不论你心中想什么,你都会把它们吸引过来。”这种情况在过去认为是不可思议的,说明了我们认识世界的能力还十分有限,未知世界的探索是无止境的。

  其次是修身养性,完善自己的精神长相。《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十分强调人的修养之道。并一开始就讲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通过读书,首先要有诚意,然后修身养性,把家庭关系调适好,然后去治理国家,实现天下太平,百姓生活安定。这就是历代读书人的家国情怀。而真正的读书人,内心是丰盈的,外在的表现必将是谦逊的。如中国经济学家泰斗孙冶方曾写一篇短文:《我是一个次品经济学家》。他说:“那不是谦虚,那是实话!我确实是一个次品……我只读过初中一年级,文化根底差,自然科学知识尤其薄弱。可是,搞经济学的人不懂自然科学行吗?”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1977年“自撰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起臭。”一些大家就像稻穗一样,成就越大越低调。

  第三是营造了氛围,养成一个良好的环境。读书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家庭学习氛围浓厚了,诗书传家,子女也会耳濡目染,受到影响。我感到欣慰的是,女儿是个80后,与同时代人很不一样。在生活中很佛系,对物质生活的欲望很低,注重精神追求。很自律,学习上刻苦认真,中学毕业考取了上海的名牌大学。后来又边工作边学习,成为文科女博士。现在外孙已上初中了,他们假期从上海回无锡探望我这个父亲,一有空余时间还是喜欢静心看书。现在进入了网络时代,上网、看手机的低头族越来越多,但是我觉得,真正的读书,还是需要读纸质的书,边读边思考,在书香中勾勾划划,写一点读书的感受,那种感觉与快餐文化是完全不一样的。只有这样才能入耳入脑,融会贯通,取得好的效果。我们还是要养成书香阅读的习惯,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