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国忠 文 |
我和《日常之光》的作者符志刚,是多年的朋友和文友。交往中,我的印象是,志刚是个善良、真诚、正直、聪慧、性情、能干的人;是一个肯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人;是一个胸襟宽广、善于团结、包容、组织和带领一批人谋事、做事的实在人;也是一个无论在任何岗位都能干出成绩、令人感佩的人。志刚长期从事新闻、宣传、文保、文化等工作,而且都作出了骄人的业绩,获了一些大奖,为当地的文化建设事业做了贡献,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由于繁忙的工作压力,志刚不可能专注于文学创作。但是,拥有一颗柔软锦心的志刚,始终对文学葆有一份难舍的情结。挤出时间,刻苦地坚持文学书写,《日常之光》的出版,最好地印证了志刚的不懈努力,以及耕耘文学的崭新收获,这很难能可贵。
这本散文集,初编时我曾一字不漏地读过。我觉得,志刚是中文科班出身,受过良好的汉文学训练,有着相当高的文学素养,加上多岗位的浸淫,阅历丰富,写起散文来轻车熟路,甚至得心应手,这一点毋庸置疑。从整本集子看,书写的内容比较丰富,题材呈多样性,笔法形式也趋多元化,思维敏锐,视角独特,文笔流畅而自然,叙事、议论、状物、抒情、描写等也另有一功,有些文章不失出彩、精彩之处。
前后四辑,辑名包括书名也都起得很好,给人一种朴素的明白,也给人一缕缕温馨之光、温暖之感。在第一辑中,两地书、父背如山、姑恩如母、父亲的礼物、帮母亲梳头、爱只需默默地付出,包括写师生、朋友的几篇,都充溢着浓浓深情和爱,令人动容,它触摸到内心的最柔软部分,所以,这种美和善的文字,是有力量的。
第二辑中,人间一碗粥、水芹古乐图、捡米、西瓜苦、西瓜甜、腌冬菜、又到鲜菱出水时、永远的年味等文章,包括第三辑中,救鸽记、我的钟点工阿姨、雀趣、酒缘等篇什,也是我较喜欢的文章,个中对特定时期、困厄生存的追忆也好,还是即兴对现实景况的描述也好,都充满生活气息,用现在时髦话说很接地气,文中多有思考、多有感悟,也富有情趣,而文字的背后,不仅是对过往生活片段的记录,而是一种对历史的钩沉,也是对现实的观照,耐人寻味。第四辑旅途风光,大多是游记,而游记是最难写的。但这似乎并没难到作者,尤其是写英伦、瑞士、奥地利、挪威等国的那一组文章,异域的风情美景,人文历史,很有画面感,像一个个蒙太奇镜头,带着声音,一一呈现,给读者一种立体的、身临其境的、赏心悦目的多重体验。
纵观整本集子,就像书名“日常之光”,生活中所历所思所悟的点点滴滴,通过灵动文字的酿造和媒介,投射出作者赤诚的心灵之光。而贯穿全书的,是一个大写的“真”字,真挚的情感,真实的事件,真诚的书写,真情的流露,而散文的要义恰恰“贵在真”,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从中,也可窥见作者人品与文品的统一。成绩应该归功于努力的朋友,我为志刚感到高兴。
俗话说,文无止境。希望志刚做些减法,适当放弃一些杂务,腾出更多的时间用于文学书写,创作出更多更美的文学作品。
《日常之光》,符志刚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定价:4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