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晓杰 文 |
《乡墅中的居止》的作者温弗里德·塞巴尔德,是德国作家、学者,1944年出生于德国,2001年因车祸去世。塞巴尔德自1970年起定居英国,在东英吉利大学执教。他曾获得德国柏林文学奖、不莱梅文学奖、海涅文学奖等等。
《乡墅中的居止》全书共有六篇长文:《天上有颗彗星》《我希望这湖是大海——》《我不知道/我为什么悲伤》《死亡来了/时间去了》《孤独的散步者》《像白天和黑夜——》。六篇长文分别讲述了塞巴尔德极其珍视和敬重的五位作家和一位画家的艺术创作经历和生活,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度思考。
塞巴尔德以同行者的视角,追溯文学之源,悯惜温和的失败,并对他们的艺术和生活细心观察,悉心体会,以神来之笔记录下他们为艺术、为生活所纠缠的生命面貌:怪异、痛苦、复杂、深邃、丰富、美丽,从中得到“同病相怜”者的慰藉,并表达深深的敬意。
这部作品的版权页显示它是散文集,但它未尝不是评论集,或者也可以说,它是无法定义之书。更为神奇的是,无法定义阅读的喜悦。初读第一篇时,便有一种尝到奇特果蔬、惊见异域风情的感受:新鲜,奇妙,不可思议。边读边在脑海中勾勒出人物与场景,甚至周遭的环境、味道,遇到的人或动植物等等。那种感觉,简直就是思维的革命,智力的拼搏,思想的狂欢。这么说,并不是说它字里行间的情感如何锋利、锐猛,而是指心情的愉悦与欣慰妙不可言。
可以说,六篇长文每一篇都是优美的散文——这里所说的“优美”并不是单指遣词造句时词藻华丽、语言绚烂,而是指他的文字会令阅读者产生一种美妙、通泰的感受,像自然的泉水,流到心坎里。并且,他擅长把自己完全融入其中。常常分不清哪个是说他人,哪个是说作者自身,仿佛他们都是自己的亲人或邻居,无法真正划清界线。
之所以说它可算是评论集,是因为每篇文章读后,都可以清楚地感知文中人的简历、生平、文学主张、艺术成就以及生命状态。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塞巴尔德在叙述过程中,没有让任何一个主人公用概论、分述一二三的方式呈现,更没有掉书袋的文学理论及哲学思想作为纲线,取而代之的则是随性、自然的涓涓细流。即便是日常难以理解的词语或事件,即便是诸如逝去的祖先与消失的村庄、制度与战争,甚或是宇宙与天体的秘密等内容,他也具备化繁为简的能力,清晰表达。他的叙述风格清新而别致,正如《纽约时报书评》称赞说:慎重、庄严、尖刻……作品从经典中诞生,也将经典延续至今。
文中还插入了整幅的画作,包括彩色风景画、人物画、静物画,有作家的画作,还有大小尺寸不等的黑白画:山水、人物、日记影印。遥远,亲切,温暖,带有时光的折痕与岁月的烟尘,多像如今我们自己的生活和回忆。图文相配,使阅读展开的空间更确实、更具象,从而对理解文本的内涵起到了补充、完善的作用。“从银河向下俯瞰这颗在宇宙中旋转着的地球,它显得荒凉、幽暗,遍布烧焦的废墟,这景象再陌生不过了,但我们在上面度过的童年与这位家庭之友讲述的故事遥相呼应,一切仿佛就在昨天。”塞巴尔德说给我们的,不正是这样的感受嘛。
乡墅。居止。这两个词语多么美好!让人忍不住想起泥土与阳光、亲人与故园,想起漂泊、疲惫的身心终将皈依的憩园。“它笼罩在晨曦的轻薄迷雾之中,浮动着颤抖的白光。”不知是迷途还是康庄,但乐而忘返的,必给心灵以安慰之光。
《乡墅中的居止》,[德]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定价:5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