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二泉月·书苑

为虚构写作量体裁衣

《通向叙事之路:虚构写作十讲》读札

  | 杨杰 文 |

  《通向叙事之路:虚构写作十讲》由北京师范大学张清华教授“文学创作理论与实践”的课程讲稿整理而成,从写作的文化身份问题、有效炼意、升华现实经验、文学对于现实的伦理溢出等不同角度,来讲解虚构写作。张清华教授作为创研者和教学者,从事过诗歌、散文创作。在本书中,他融合了多重身份经验,以创作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为切入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创作者提供了写作方法上的启示。

  故事的洪流每天都在我们的生活里聚集,以此为基础,辅之以想象力和一定的叙事方法,去创造一个情节完整的故事,这是通常意义上的虚构写作。张清华教授在《通向叙事之路:虚构写作十讲》中倾囊相授,为初学者阐明了虚构写作的起点:“我们在写作当中必须建构一个‘非世俗的自我’,一个文化意义上的比较高级的自我,他跟世俗、跟社会的身份应该区别开。”这个“自我”是一个具有人文主义责任的写作者,关注人文传统和个体生命。

  虚构与真实的关系是复杂的,并不是黑白对立的,张清华教授援引了海登·怀特的观点:“所有具体的事件,即使其是真实的,但它们在‘进入历史叙事’之后,就‘变成了一个拓展了的隐喻’。”在叙事的意义上,“真实”只是一个愿景,所以创作者往往会追求赋予叙事更多的意义。当故事承载了精妙的意义时,它便成了“寓言”,包含了无穷无尽的思想和命题。张清华教授举例了莫言的《生死疲劳》、阎连科的《炸裂志》、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它们包含了世道人心、历史现实、文化构造、人性状况,如同本雅明所说的那种“文明的寓言”。

  张清华教授在本书中强调了文学对于现实的伦理溢出,虽然文学有自己的价值,自己的伦理尺度。当年媒体指责凯文·卡特凭借《饥饿的苏丹》获得1994年美国“普利策奖”存在伦理问题,可媒体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地攻讦,也同样违背了伦理精神。因无法承受人们的指责和批评,凯文·卡特在自己的住所里用煤气自杀了,以死完成赎罪。文学和艺术的伦理是复杂敏感的,张清华教授严肃地指出,创作者应该经常追问:“苦难可否成为他人的素材,甚至风景?”在汶川大地震时,网络上出现了许多备受质疑的词句,这警醒我们“个体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一切声称崇高的价值,都必须建立在对于具体的生命的尊重之上”。

  原型一词源于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原型与集体无意识》,指神话、宗教、梦境、幻想、文学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意象,它源自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集体潜意识。“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对应着艺术世界和文本之中的复杂性”。在虚构写作中,灵活运用文学原型,与前人的文本形成对话关系,能让写作得以承载更多的内容,引发更多人的认同,中国古典文学里常用的“用典”和“移植”便是最好的证明。除此之外,作品的形式感也尤为重要。无论是《红楼梦》《金瓶梅》的圆形结构,《围城》的“折扇式”结构,鲁迅小说中的细节“重复”,《骆驼祥子》的“三起三落”曲线,还是先锋小说中各式各样的结构,都说明了形式本身就是内容,从意义里生发出的形式,也能反过来诠释意义。

  在非虚构写作盛行的当下,人人都能成为创作者,顺理成章地书写自己的故事,因为表达是人的本能。虚构与真实的共生关系决定了,我们进行虚构写作的第一步就是“忘记”。忘记从自己的故事讲起,学会从别人的故事开始讲起。

  《通向叙事之路:虚构写作十讲》,张清华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6月出版,定价:6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