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二泉月·书苑

余韵悠长之元曲

《元曲三百首》读后

  | 杨庆鸣 文 |

  读《元曲三百首》,深为该书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和手法的多变所折服。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又一独特的文学艺苑瑰宝。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和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读后,一唱三叹。

  如鲜于必仁站在渡口之上,看那辽阔的江面上,斜阳西下,只见惊起的雁阵从云层里飞翔而出,飞舞着,鸣叫着,瞬间落满菰蒲丛生的平沙岸边,将这宁静的世界打破,不禁诗兴大发,思如潮涌,写下一首《普天乐·平沙落雁》:

  “稻粱收,菰蒲秀。山光凝暮,江影涵秋。潮平远水宽,天阔孤帆瘦。雁阵惊寒埋云岫,下长空飞满沧州。西风渡头,斜阳岸口,不尽诗愁。”

  作者虽有淡淡的忧愁,但更多的是一扫深秋肃杀沉闷之气,写尽生机勃勃,卓有新意。此曲意境隽永悠长,境界开阔,宛如一幅色彩淡雅明丽的暮秋江景图,句式两两对仗,十分工整。

  元曲有两类文体:一类是小令、带过曲和套散的散曲。一类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要求始终用一个韵,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

  文学家、史学家、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评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元曲进入辉煌的文学殿堂,读之,启迪心智,陶冶情操,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和人生品位。

  元曲作家常以人生之态,构筑形象,别有意蕴。

  如卢挚的《蟾宫曲》:“想人生七十犹稀,百岁光阴,先过了三十。七十年间,十岁顽童,十载尪羸(wāng léi,指瘦弱之人)。五十岁除分昼黑,则分得一半儿白日。风雨相催,兔走乌飞。仔细沉吟,都不如快活了便宜。”

  此曲以雅为主,别体为俗,曲可庄可谐,以俗为趣。“都不如快活了便宜”后,伤感之气不见了,潇洒之气跳脱出来,为曲子增添了轻快的色彩。初看似“及时行乐”,细看却是平实,给人的感受全然不同。

  古人早已写出对待人生的态度,今人复读,一切释怀。

  元曲之散曲,其特点是没有将口语俗语、地方方言带入曲子中,而是和传统诗词语言相结合,形成“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语言风格,因而韵味醇厚。

  入编书中的元曲三百首,首首是杰作,赏析书中文字与精美的插图,还原了元代社会生活风貌,营造出一个彩色的、立体的、极有艺术力的阅读空间。

  元曲,跨越时空几百年,读后,余音绕梁,余味无穷。

  《元曲三百首》,关汉卿 等著,思履 编,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