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二泉月·书苑

守护文明星火的壮阔史诗

读祝勇长篇小说《国宝》

  | 轻木 文 |

  202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也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作家、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祝勇推出了长篇小说《国宝》,该书以上下两部计60万字的较大容量,将上世纪30年代故宫文物南迁这段历史,重新呈现在当代读者的面前。这部小说既是对上述两个周年的纪念,更是一次对历史的深情回眸,它以一次漫长的隐秘征程为线路图,描写了一群普通人在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以血肉之躯护送文物迁徙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守护文明星火的壮阔史诗。

  1933年2月5日的北平寒夜,共计一万九千箱故宫文物先后悄然启程,踏上长达十六年的南迁之路。这些国宝级的文物中,有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近万幅名家书画,还有各种瓷器、玉器、铜器以及各类文献,包括《文渊阁四库全书》的善本和刻本,甚至还有每只重约一吨、上面刻着几百个神秘文字的先秦石刻“岐阳石鼓”。这些承载着五千年文明基因的瑰宝,和护送它们的人一起,在日军铁蹄逼近的腥风血雨和时代阴影下,构建了中国大地上一道悲壮的文化风景。

  文物南迁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转移,更是一场关乎文明存续的精神远征。祝勇以一个虚构的故宫人那文松为叙事主体,全景式展现了故宫文物南迁的过程。文物南迁分为北、中、南三条路线,那文松负责护送文物走的是北线,沿陇海铁路西行,先至宝鸡,后穿越秦蜀古道,迁于汉中、成都、峨眉各处。这一路最为艰险,牺牲无处不在。小说在描写文物南迁的过程中,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融入主人公那文松家族的沉浮变迁中,通过一个家族的悲欢离合,以小见大,映照一个时代的沧桑激荡。

  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这场迁徙最坚韧的力量,恰恰蕴含在平凡人的非凡抉择中。“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鲸吞东北又觊觎华北,故宫文物危在旦夕。以那文松为代表的故宫人,面对如此严峻形势,作出文物南迁的艰难决定,人生从此剧变,前路漫长而艰险。最终这场长达十数年、辗转万余里的文物南迁行动以几乎无文物损毁、遗失而收官。一代故宫人以文弱之躯扛起了保存文化血脉的重任,在战火纷飞中实现了世界文明史上规模庞大的一次文物迁徙。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小说中所提及的转运途中为保护文物而坠崖的挑夫,以及那些在峨眉山脚下默默守护洞库的村民,他们或许不懂文物的价值,却本能地知道“这些东西比命金贵”。可以说,正是这种文化自觉,构成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底层逻辑。

  近年来,祝勇深耕故宫题材,从文学的角度书写故宫,已出版数十部故宫系列著作,被誉为用文学建造了一个“纸上的故宫”。为写好《国宝》,作者在5年前利用拍摄纪录片《故宫文物南迁》的机会,走遍了南迁的所有线路,对沿途进行了一系列考察。此外,他还采访了当年参与南迁的故宫人的后代。详尽深入的田野调查使得小说充满了“在场感”,书中人物形象鲜活饱满,秦蜀古道、峨眉山洞库等风物景致皆可感可触。不仅如此,石鼓文拓制技艺、古籍书画修复、青铜器铭文研读等等相关专业知识、工作细节被作者巧妙地融入叙事,为小说增添了厚重的历史质感和常识趣味。与其同时,书中还不时穿插着一些艺术史、诗歌史的内容以及对自然的描绘,使得整部小说在紧张中亦有松弛,文笔韵味深长,引人入胜。

  《国宝》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文学重构,更是对文明本质的诗意呈现。祝勇通过《国宝》告诉我们,文明的温度和力量,永远存在于那些为传承而负重前行的心灵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宝》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苦旅,一次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深情礼赞。

  《国宝》,祝勇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5年1月第1版,全两册定价:14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