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以“工匠之城”筑牢制造之基。4月27日,恰逢“无锡工匠日”,首期无锡工匠型人才培训班正式开班。无锡市总工会联合市人社局,围绕“465”现代产业集群和“3010”产业链,计划用五年时间,通过系统化、成体系的工匠型人才专项培育,集中培养一批具有行业引领力和创新力的高技能人才。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无锡全市技能人才总量已达147.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58.68万人。累计培育出大国工匠1人、大国工匠年度提名人物1人、大国工匠培育对象2人、长三角大工匠2人、江苏大工匠4人、江苏工匠63人、无锡大工匠57人、无锡工匠71人,以及县(市、区)级工匠600余名,形成了多层次、分梯次的工匠人才梯队。
然而,随着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技能型人才与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之间仍存在明显错位,部分关键岗位出现了“有人但不够强、有强人却跟不上节奏”的问题。技能升级周期长、断档压力增大,成为制约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一大瓶颈。
为了破解这一矛盾、打通产业发展与技能供给的堵点,无锡市总工会制定实施《无锡工匠人才培训工程五年规划》,着力为城市制造业积蓄源源不断的“匠心动能”。首期培训班共选拔了100名学员,全部来自产业一线岗位,覆盖高端装备、物联网、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七成以上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全部取得高级工以上技能证书或中级以上职称,平均行业经验近20年。他们不仅是企业里最懂设备、最懂工艺的一群人,也是产业链上最急需提速的人。
培训采取“线上线下融合+导师一对一辅导+标杆企业实践”三位一体模式,配合专题讲座、技能大师工作室观摩、企业实训、岗位创新项目孵化等多种形式,着力打磨技能精度,提升创新能力。课程内容紧扣无锡重点产业链需求,精准对接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实际期待。为每位学员建立个人成长档案,由经验丰富的工匠导师定向指导,确保每一位学员“学得好、用得上、走得远”。
在这批学员中,有不少已经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来自中国铁建的张宝利长期从事混凝土构件领域研发,他所在团队研发的高强度混凝土已达到C250水平,是普通高铁桥梁混凝土强度的四倍,可广泛应用于海洋工程、耐腐蚀工程等高端领域。“以前只专注混凝土本身,这次系统培训让我认识到,只有融合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新领域,才能真正推动技术升级。”张宝利说,未来希望将跨界学习与岗位实践相结合,不断打破传统工艺的边界。
(陈怡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