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家鸿 文 |
从立春到大寒,庞余亮以二十四节气为节点与线索,写出二十四篇文章。一篇文章对应一个节气,一篇文章书写一段往事或诸多往事,往事中站着一个个至爱亲人。在我看来,《平原与少年》是一部以平原为具体背景的少年成长记,悲欣交集,喜乐参半,它明确告诉读者,一个生命的来路与去处。
1
在不同的节气里,吃过的苦头,或者说参与过的劳动点滴,庞余亮一一记在心头。
雨水时分的麦地里,少年跟在母亲身后丢化肥。这看似轻松的活儿,其实很累。因为麦田面积太大,要丢个不停;因为白化肥不仅刺鼻,还腐蚀手。母亲在前面点洞,他就往母亲点出的洞里丢。腰疼,说了,没用。继续点,继续丢。母亲微笑着说,小孩子哪里有腰?
劳动,并不都是沉重的,有时候是轻松的、轻快的。秋分时光,拔花生是常见的,也是容易的。“轻轻抓住花生的茎叶,慢慢摇晃,再往上一扯,很多藏在土里的花生娃娃就被叮叮当当地拔出来了。”这简直不是劳作,可算是舞蹈了,还有伴奏乐呢。
劳动,是乡村少年与土地打交道最频繁、最亲密、最深切的方式。当时颇以为苦的,如今想来,苦中有甜意,苦中积攒着成长的意义。对少年来讲,劳动的意义是什么?让他知道时令的更替与季节的变换,让他知道收成的来之不易,让他知道父亲、母亲不会减去分毫的艰苦与辛劳,让他知道一粥一饭、一瓜一果的来之不易,让他知道自己永远是农民的儿子,是土里土气的乡下人。
2
于平原上遇见的美,领略过的种种风景,对少年来讲同样珍贵。当然,被肉眼看见,只是美呈现的方式之一。味蕾被挑逗,内心被震撼,同样是不可缺少的路径。
春分时,纯绿色的菜薹是美味,掐下一段,撕去外皮,一口吃掉。其味堪比萝卜,舌尖一触汁液饱满。霜降时分的萝卜好吃,不是一般的好吃,而是非常好吃。一旦从地里拔出来立即吃,将萝卜在裤腿上擦一擦,就可以放在嘴巴里,那味道比梨还鲜。通过这些书写,庞余亮告诉读者们,这是生活的本真:没有永不被打开的蜜罐,没有无缘无故的恩赐与收获。艰辛的劳作让人疲惫,美丽的邂逅令人快意,谁人不是如此呢?
对少年来讲,吃过的苦与遇见的美,都是生命中无法被取代的机缘。或者说,是不得不接受的馈赠。煎熬也好,难过也罢,又或许是欣然、快意,皆为成长注入带着各自标签的印记。大暑天,“扑通”一声跳入水中,用狗刨式的自由泳,泡到黄昏,他会带着堆满河蚌的澡桶回家。看着全家人的筷子伸向那盛满河蚌的碗,他无比自豪。
《平原与少年》是庞余亮写给故乡大地的怀念书,从时间节点来看,虽只有一年,从往事呈现来讲,并不局限于一年。与节气对应的诸多农事,可以是这一年的春分,也可以是另一年的芒种。如此说来,才可以认定,书中所写贯穿着少年既漫长又短暂的成长岁月。
3
与当下的孩子相比,少年全身心、无保留地被大地、天空、自然、草木、农作物环绕着、包围着、呵护着,他精神成长的诸多质地,莫不与自然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自然是他精神发育的源头。
少年是什么?定义怕是有千万种。我以为,少年时期是一生中最天真、最懵懂、最单纯、最浪漫的岁月,此时,少年的感官尽数打开,一分一毫也不放过地感知、采集周遭所有一切……对人的成长来讲,与乡村或土地的遇见,最佳时光莫过于年少时。这是庞余亮的幸运,也是所有乡村少年的幸运。即便少年不写作,这份恩赐依然受用久久。
《平原与少年》是一部明媚且明亮,带着淡淡惆怅,不带丝毫哀伤的散文集。它是人与土地、时令以及自然休戚相关的伦理观的传递。没有那样的平原,没有平原上种着的树和作物,没有平原上开着的花儿,没有平原上发出的各种声音、带来各种影响的生命体,就不会有这样的少年。平原,是少年的成长空间,也是他的生命来路。
4
从整本书的编排来看,有两点值得细细说道。
其一,书中的插图,不局限于单页,而是对折“隐身”于书页之中。品读至插图部分,可以翻至后页拉开、平展,如一幅乡村生活画卷。小暑时分,少年们纷纷纵身一跃,跃入河中,小小的、瘦瘦的身体瞬间被清凉包裹,夏日的炎热被抛诸脑后。春分时,蓝天白云下,燕子、蝴蝶以及各色长着小翅膀的昆虫,在五颜六色的花丛间飞来飞去,好不自在。这哪里是插图,简直是画卷。它们出自画家孔巍蒙之手,让人如同置身平原之中。
其次,在每个节气的起始页,节气名字下方有一小段简介,内含节气所处的时间位置、对应的时间、气象特征等内容。以上内容不足为奇,最为独特的是,文段末尾有与节气有关的书籍推荐。《立春》介绍文字最后,庞余亮写道:“立春日,最适宜读《大地上的事情》(苇岸)。一年从《大地上的事情》开始,是最好的开始。”在《小暑》中,他写道:“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此时最宜读《童年》(高尔基),苦难,永远是一所大学。”
画卷之美好与书香的注入,与庞余亮清新、质朴的文字,在《平原与少年》中交相辉映,让作者的怀念更加浓郁,让整部散文集越发令人流连忘返。
《平原与少年》,庞余亮 著、孔巍蒙 绘,希望出版社2025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