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道锷 文 |
“如果我不能成为照耀地球的太阳,我仍然可以成为一盏灯,照亮我的街道。”这是电影《12年级的失败》的一句对白。
5岁丧母,12岁丧父,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在家守孝三年之后,孤儿林祖亘沿着福建宁德霍童溪孤身逆流北上经过杉洋村时,当地一位好心的詹姓人家收留了他,林祖亘就此安家杉洋。在詹氏私塾、书院及文昌阁等学馆,林祖亘广泛涉猎文学、历史及诗词经典,对医药方剂、冶炼火器技术亦有了解。
嘉定年间的宁德,虎灾成患,《宁德县志》记载当时“白昼虎入城,伤人畜无数”。“虎为百兽尊,罔敢触其怒”,嘉定十六年,正值青年的林祖亘,凭借过人的胆识,带领众猎户深入虎穴,与猛虎展开惊心动魄的搏斗。当村人将老虎抬回村中时,前来围观的人络绎不绝,林祖亘由此闻名方圆百里,当地百姓视林祖亘为神人。
打虎需要胆识,但更需要智慧。林祖亘就地取材,制作大口径火铳,配备给畲汉村落的猎人、弓弩手,组成专业打虎队伍,历时三年基本扫除了周边的虎兽之灾。
打虎除兽来自林祖亘的忠勇,救死扶伤则体现出他的仁义。林祖亘熟悉草药药性大抵源自他平时对各种草药药理药效的细致观察、记录。村医林祖亘用平时积累的草药知识为村民防治各类疾病。
在偏僻乡间,打虎的勇猛与医士的博学集于一身,林祖亘应属于乡间奇人。
福建民间信仰繁盛,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相关。福建地形非山即海,山有百虫群兽,海有暗礁风暴,在缺医少药、生产工具落后的几百年前,林祖亘这样为民除虎、驱除瘟疫的平民自然有了“神明”的色彩。
200多年后,明成化年间,时任南京都察院掌院事林聪(后任刑部尚书)到家乡探亲期间,了解到林祖亘为民除害、救死扶伤的事迹后,十分感动,上报朝廷。明成化八年(1472年),明宪宗朱见深颁下圣旨,敕封林祖亘为“杉洋感应林公忠平王”,下诏在杉洋建忠平王祖殿崇祀。
在福建,像林祖亘这样“由人变神”的神明还有妈祖娘娘林默、临水夫人陈靖姑等等。救助遇险渔民的妈祖娘娘,救产、护胎的临水夫人,护佑一方平安的忠平王,都属于在福建省这片土地上为乡邻做出过突出贡献或者牺牲的善人义士。
如果权利意味着责任,像林默、陈靖姑、林祖亘这些平民的义举则出于道义。乡民对他们的景仰,不正是对勇敢、仁爱、人道精神的崇尚,背后折射的是普通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3年3月,林公祖殿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很早就听说过林祖亘的故事,但此前未曾到过杉洋,春节期间人头攒动的景象却多次听人描述。
林公祖殿建在杉洋村水尾,雷社国的家挨着祖殿。从高祖父迁居于杉洋,雷家在这里已经繁衍了七代。雷社国是一名“宫公”,“宫公”是林公祖殿守护人的别称。村里的钟、雷、兰三姓畲族人家,以年为序,轮流看护。每户都有一名“宫公”,分工接待十里八乡的信众。“如有新的信众,按就近原则归类,无须争执,大家都守规矩,几十年未因此红脸过。”雷社国说。
几十年间,由于职业缘故,我细致了解过许多平民榜样:倾家办学的蔡坚基、舍己救人的池新新、冲在抗灾一线的周炳耀、助人为乐的包著琼……他们的名字一样留在了村庄。
如果说,林默、陈靖姑、林祖亘属于闪亮的星座,蔡坚基、池新新、周炳耀、包著琼们就是点点繁星。
我相信信仰的力量,独善其身与修养有关,兼济天下与抱负相连。我想,理想之花开在沃野,也可以绽放在贫瘠之地,信念就是最好的土壤。或者做一盏灯,照亮你我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