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看无锡

开源机床厂旧址:钢铁记忆的文艺复兴

  梁溪河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的运河外滩内,有多栋显眼的红砖建筑,它们是商超、潮牌店、婚礼艺术中心,但它们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曾经的开源机床厂的厂房,前身则是荣氏家族的开源机器厂。它们是中国自主制造业的重要发源地,也是承载着中国近代工业起步记忆的重要地标,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开源,就是开中国近代工业之源。”文史专家钱江介绍,荣氏家族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代表,自1896年创业伊始,逐渐形成了包括面粉、纺织、制造等系统的集团公司。其中,荣氏的面粉厂与当时国内的其他厂家一样,采用的是石磨。后来,荣氏引进了英国的机床,使得面粉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升,一举超越其他面粉厂,“可以说,这次改变让荣氏看到了工业化才是未来。”

  随着荣氏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大,过度依赖洋行进口机械的弊端日益显现,荣氏家族领军人物荣德生决定开办一家制造纺织品、面粉生产所用机器的母机厂,然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打断了他的梦想。抗战胜利后,荣德生的宏愿终于付诸实施,这便有了开源机器厂,后公私合营后改名为开源机床厂,并在此后长期位居全国机床工业前列。

  当开源机床厂最后一台机床停止运转,这些建筑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成为城市记忆的载体。2003年,无锡开源机床厂旧址被列入工业遗产保护名录。运河外滩现存工业遗产主要有原厂区6栋厂房建筑以及烟囱等厂房要件。其中,1号建筑为大件车间,始建于1967年,由苏联协助设计、国内建造,框架全部使用德国进口钢材,单层五跨,车间西段原设计功能为机械加工区,东段为装配区;2号建筑为新政楼红楼,是工厂的办公场所。另有其他四间厂房留存。

  遗产保护不是封存历史,而是让空间持续参与城市进化。漫步在运河外滩,老厂房的红砖外衣下是通透的落地玻璃幕墙,横梁上旧时代的生产口号被完整保留,艺术中心超现实风格的外立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中外建筑的风格碰撞和相互融合本身就是项目的一大特色。

  从运营方了解到,运河外滩总体量约4.9万㎡,包含6栋老厂房、沿河新建建筑以及超现代的运河外滩艺术中心,定位为新消费艺术体验所这一青年艺术标签,云集全球连锁品牌、主理人精品店等30多个品牌商家,将年轻人喜爱的脱口秀、音乐现场、即兴喜剧等内容注入外滩,逐步打造成集艺术品位、高端休闲、商务生活、青年活力等功能于一体的滨河体验街区。

  钢铁结构的横梁下,是居民纳凉、喝茶、闲聊的休闲之所,是孩子奔跑、打球的运动场所。站在这里,仿佛能听到红砖的厚重与金属的轻盈、生产标语与艺术装置、工业记忆与当代创意的共振。(施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