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子涵 文 |
文学中有些故事的魅力,不在于给出答案,而在于勇敢保留那片混沌与空白,邀请人踏入迷雾,感受命运的脆弱与认知的局限。格非的《迷舟》,正是这样一部将“未言说”与“不可知”化为核心魅力的杰作。
故事始于萧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匆忙返乡奔丧。这趟归途,将他重新卷入故乡的河流,也让他与旧日情人杏的命运之流再次交汇。七天,仅仅是七天。从奔丧的沉重,到与杏重逢的复杂情愫,再到那个猝不及防的终点:萧倒在了自己警卫员的枪口之下。结局的突兀与残酷,如同投入平静水面的一块巨石,激起读者心中久久不散的涟漪。
《迷舟》最令人回味之处,在于它故事中那些关键的“空白”。特别是笼罩着浓重迷雾的“第四天”。前三日的叙述尚能勾勒人物行踪,然而到了这天,萧与杏之间炽烈情感的爆发、杏的丈夫三顺那充满杀意的复仇宣言——这些足以颠覆整个故事走向的核心事件,竟被寥寥数语一笔带过。三顺那滔天的怒火如何平息?那把被掷入涟水的杀猪刀究竟意味着什么?疑问如同悬在空中的谜团,无从解答。这种“未解”的感觉,在最终的第七天达到了极致。萧冒险前往榆关,归途中竟戏剧性地与三顺狭路相逢。令人费解的是,满怀杀气的三顺非但没有动手,反而放他离去。然而,这诡异的平静转瞬即逝——紧随其后的警卫员毫不犹豫地射出了致命的子弹。是忠诚者的误判?是对萧私情的误解?抑或是命运早已写定的篇章?作者仿佛深谙留白之道,在故事的画布上,隐去了勾勒真相最关键的那几笔,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其中反复探寻、思索。
萧在这七天里的每一步:踏上归途,重逢杏,冒险去榆关……看起来都是他自己的选择,就像在分岔路口一次次做出的决定。然而,父亲生前警告的信、道士那句“小心酒盅”的神秘预言,却像悬在头顶的命运暗示。那些“如果当初”的假设——如果避开杏,如果不去榆关,如果及时解释清楚,如果那扇门没关上……在故事的脉络中显得虚幻而无力。似乎有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所有看似偶然的脚步,无可避免地走向那个既定的终点。它无声地诉说着:在时间的长河面前,个人的挣扎不过是命运巨轮下微弱的回响,更衬托出命运本身的神秘莫测。
《迷舟》远非战乱年代的简单悲剧,更像一面深邃的镜子,映照出时间、存在与命运本身的永恒谜题。故事中那些断裂的线索、缺失的关键信息,并非作者的疏漏,而是引导我们直面一个深刻的现实:生命中有些真相,或许注定缺席。正如格非所揭示的人对命运的思考,清晰又模糊,越是试图深入其中,越可能感到茫然无获。这正是《迷舟》对人生核心困境的一种深刻呈现。合上书本,死亡的真相依然悬置,唯有那关于偶然、必然,以及生命在时间沙漏中流逝的悠长回响,如同沉入深水的钥匙,在时光的长廊中激起永不消散的余波。
《迷舟》,格非 著,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定价:56元